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改革创新不停步 踔厉奋发勇向前
宝鸡市金台区创新品牌工作综述
金台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

政协开展“微协商”

板凳普法课堂进小区现场

召开“幸福型”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

基层宣传普法

“陕企通”工作会议

三夏抢收粮食

区领导为新人集中颁证

延时服务为群众办理业务

  上半年,宝鸡市金台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系列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在振兴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依法治区、重点领域改革等各项事业呈现出“十个亮点”,开启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建好代表联络站 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四级架构”健全网格布局。出台《金台区代表联络站建设运行实施意见》,统筹建设经费28万元,建成区级代表之家、11个镇街中心联络站、23个村(社区)联络站以及3个代表工作室,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提供了固定场所和长期阵地,形成点上辐射、线上开花、面上全覆盖的网格化布局。
  “六有标准”推动均衡提升。成立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片区一专班”指导联系制度,常委会领导包片抓、工作委室蹲点抓,精准定位基层“建什么、怎么建”方向问题,通过打造示范点、召开观摩会,学优树模、取长补短、比拼争先,金台区联络站建设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六项公开”晒出实效实绩。严格落实组织架构、工作制度、工作计划、接待流程、活动掠影、履职积分“六公开”制度,定性规范、定量要求代表进站履职,引导代表亮身份、明职责、勤履职。去年以来,40余名代表先后在联络站向选民述职,32%的代表履职积分达到100分以上,10余名代表履职事迹被各级媒体宣传报道,代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荣誉型向责任型转变,“有事找代表”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新渠道。
  “微协商”共话大民生 “微建议”架起连心桥
  画好多元共治“同心圆”。建立11个镇街微协商办公室、44个村社区委员工作室,开通“微信公众号”,组建1个委员群、8个讨论组群、11个镇街学联组群、27个界别群的“181127”微信矩阵群,构建1次全会、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4次界别、N次微协商的“124N”协商体系,开办协商在线等栏目,实现履职不掉线、协商全天候。
  唱响金台微协商“金招牌”。金台区政协作为陕西省唯一县区代表“微协商”工作在全国政协专题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有事好商量”微协商工作模式入选全国政协系统干部培训案例,工作经验得到省市政协领导批示,先后被人民政协报、陕西日报等中省媒体专题报道。
  探索路径机制 提升服务质效
  “双向支撑”织密服务网络。搭建“两个平台”加强横向协作,成立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解中心驻宝鸡市金台区法院工作站,在省内率先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建立线上诉调对接平台,联合区工商联成立“商会+法官”调解工作室,对辖区企业矛盾纠纷做好专业性诉前调解。组建“两支队伍”突出纵向发力,成立司法服务志愿者队伍,法官和法官助理联系辖区11个商会、26个重点企业和10个重点项目,常态化、网格化开展法律服务。组建“金法徽”司法服务团,由院长担任团长,下设劳动争议、建设工程、买卖租赁等工作专班,满足企业多元司法需求。
  “三联聚力”推动多元化解。“面对面”联防,法官常态化深入企业“面对面”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风险研判等服务累计100余场次,帮助企业从源头防范法律风险。“一对一”联动,法官与企业建立风险防控联络群,深入商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75次,解决企业法律问题318件,及时为11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
  深化四型社区建设 提升基层治理动能
  调动基层组织,动员社会力量。金台区委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镇街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社区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形成“三心”共建联建机制。“联盟议事”凝心,引导镇街吸纳辖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共驻共建,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议,研究推进重点工作;“组织联建”同心,215名驻区单位、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民警中的党员负责人交叉兼职社区委员,共商社区事务;“党群联动”暖心,辖区531个单位党组织和5983名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认领岗位,组团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
  以机制建设强保障,自治管理添活力。“红色网格”激活“神经末梢”。将全区62个社区划分为482个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134个,整合社区党建、综治、应急、民政、消防等各类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精准对接多元服务。建立完善“四化包联”工作机制,实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区级领导包抓镇街、部门下沉社区,专职网格员、机关干部、志愿者常态化进网入格,开展“敲门行动”,建立“民情日记”,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
  “126”工作体系 构建基层治理区域链
  “一个中心”筑牢基层治理“综合体”。
  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目标定位,投入750万元,建成宝鸡市金台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中心,设置数据分析、会商决策、合成作战3个功能室,设立24个工作席位,高规格打造职能明确、层次清晰、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综合体”。
  “两化支撑” 实现基层治理“精细化”
  做实网格化。整合金台区18个部门网格资源,调整优化网格173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483名,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开发建设金台区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手机APP开展治安防范、隐患排查、疫情防控等工作,累计上报各类信息726条,排查隐患问题52处,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实现“一端”在手,服务“到家”。
  做强信息化。推进“大监控+小探头”建设,在城区重点区域、重要路段、重点场所安装鹰眼和云台4个,智能前端采集设备3389台套,为288个独栋楼、“三无”小区加装智慧安防设备。在农村主要出入口、人员活动密集场所等关键位置合理布设小探头600多个,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上半年利用视频监控侦办案件30件,治安、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59%。
  线下服务无死角 线上服务不打烊
  政策落实服务。组织服务专员召开创新主体培育、研发。
  投入等专题培训会,指导长岭迈腾等29户企业成功入选陕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指导中飞恒力等12户企业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22.6万元;振兴石油等5户企业荣获陕西省2022年度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联合金融财税专班召开银企座谈会3次,为瑞林石油等16户企业协调贷款4000万元;协调解决千源模具、宏铭达机械等企业厂房面积太小难以扩大生产的问题,帮助联系新厂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诉求响应服务。依托“陕企通”,升级金台“爱企通”,推进宝鸡市金台区涉企服务平台与“陕企通”互通互联,组织200名服务专员下沉企业,面对面、手把手、点对点推广平台,提高市场主体注册率。目前,辖区内“陕企通”已注册4000多户,按时完成反馈诉求10件,企业满意度100%。
  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两业并重。抓产业、促就业。沿龙腾路、S222和六川河,以西府老街、玉池公社、永利陵辉、宝陵工坊及六川店、暴家河、蜂泉山等为节点打造现代农业、城市农业产业带和绿色生态农业。一季度来,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1万人,村镇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达到16个,帮助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近就地实现就业90人。
  三园定位。围绕农业大花园、农村大公园、农民大乐园,建设特色产品基地4个,发展设施果蔬1600亩。强化东岭、胜利、周家庄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10个重点村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五子“登科”。以丰盈粮袋子、优质菜篮子、时鲜果盘子、扮靓新村子、充实钱匣子为根本出发点,实施特色种植业发展五大行动,引进、示范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0个,引进推广各类农机具147台件。1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35万人增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0万元以上的达到37个、100万元以上的9个。
  打造婚俗改革样板 弘扬时代文明新风
  打造婚姻家庭“辅导阵地”。投资20多万元改造升级婚姻登记中心,现占地面积600㎡,内设“五区三室一堂”。其中专设婚姻家庭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室,聘用专业心理咨询师4人,2022年已累计开展咨询辅导300余人次。
  打造红白理事“一线阵地”。各村(社区)先后成立122个“红白理事会”,共有成员920人,由支部书记或其他村干部任会长,建立村民红白事报备制和承诺制,通过会长深入农户,一线劝导村民红白事简办新办。
  打造乡贤能人“说法阵地”。乡贤能人工作室122个,869人积极参与村(居)民红白事务宴请引导、监督、管理,倡导简办新办,带动良好民风形成。2021年至今,金台区婚庆宴请、彩礼等费用普遍下降,各项支出减少近20%。
  打造周秦文化“家风阵地”。由金台区纪委牵头,围绕周秦文化重礼守德、敬老尊贤等传统美德,开展家风建设。目前已建成村史馆30个、家风家训馆22个、红色教育文化广场135个,引领勤俭家风、婚俗文化在城乡家庭中传承发扬。
  “12345”着力打造“金心办”政务服务新高地
  实现“两个突破”,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在宝鸡市率先编制完成《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事项指南》《审批工作规范》《一次性告知书》,形成同一事项同要素受理、同标准办理,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截止5月底,同标准受理、无差别办结行政许可事项8637件,累计73690件。
  坚持“三项改革”,推进审批服务高效便民。升级企业开办专区,深化“三速三保三服务”机制,实现“一个小时”领执照、“一次联办”全准营、“一门一窗”全办完,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为企业规模扩大和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截止5月底,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256户,同比增长10.37%;全区市场主体总量36734户,居全市各县区首位。
  打造“四大亮点”,擦亮“金心办”政务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助企纾困”座谈会44期,落实“形成清单+座谈交流+领导批阅+政策配套+督促落实”五步走工作法,为百余家企业解决了118件急难愁盼的困难事项,协调金融机构为628户企业发放“初创企业首贷”8712.9万元。“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6.30%、即办事项占比56.08%、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7.78%、网办深度Ⅱ级事项占比98.19%。
  优化“五种服务”,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党员领导“坐窗口”破解难题20余件,干部“出柜台”主动服务、帮办代办4100多件。周末“延时服务”已实行20周,累计进厅办事群众119人,现场受理业务96件。规范政务服务“好差评”,倒逼服务改进,实现企业群众“满意100%”。 杨学敏 王萌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