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工业经济
第04版:绿色环保
标题导航
陕西深入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
常态化开展巡查工作 助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秉持生态高质量发展 力促生态示范区创建
组织应急演练 确保群众安全
12年,大象“逛吃团”在这里流连忘返
新能源汽车夏季使用常识
探访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江百里洲的“生态经”
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启动 聚焦“水土湖草冰”
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海关总署部署专项行动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朝阳缓缓升起,长江源头、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伴随晨光苏醒,叫声此起彼伏。天刚刚亮,水鸟活动频繁,正是开展监测的好时机。58岁的生态管护员江永才仁骑着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镇,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
仲夏时节,保护区已经聚集了大批迁徙水鸟,赤麻鸭、黑颈鹤在湿地中嬉戏繁衍。
“巡护中要记录观察到的鸟类数量,有时晚上也要巡护,如果发现有动物受伤要及时救助。”江永才仁说,“虽然很辛苦,但每次成功救助动物后,都感觉工作很有意义。”
家住隆宝镇措桑村的才仁旦周是一名“95后”。在成为管护员之前,他守着一片牧场,与自家的50多头牦牛为伴。每到巡护日,才仁旦周戴上袖标,拿着望远镜等装备,守护的对象从牦牛变成了水鸟。
“黑颈鹤和斑头雁数量现在肉眼可见地增多了。”才仁旦周说,草长得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来到这里的鸟类才会不断增加。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江永坚赞介绍,随着湿地管护员制度和保护措施的完善,黑颈鹤数量从保护区刚成立时的几十只增加到200余只。斑头雁、赤麻鸭等其他鸟类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
今年,隆宝滩湿地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将进一步得到系统保护。
随着草原生态不断改善,草场承载能力增加,才仁旦周养殖的牦牛也增加到了90余头。“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才仁旦周说。
如今在三江源地区,越来越多的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益2.16万元。
暑期来临,游客和前来研学的学生在保护区展厅内排起长队,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保护鸟类和湿地的重要意义。
陈杰 张子琪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