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一次挂号管3天”尽早惠及更多患者
喂海鸥吃螺丝钉太没有人性
都“双减”了家长也别再纠结为何不公布分数
避暑旅游正当时
别让恶意举报成小微商家不可承受之痛
游客爬华山云梯踩空坠落不能只当“意外”
汲取“指鼠为鸭”教训莫在“鸭眼球膜”上翻船
“奶辣风”流行女童服装不该如此暴露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汲取“指鼠为鸭”教训莫在“鸭眼球膜”上翻船
鸭子又“摊上事儿”了。
在江西职校“指鼠为鸭”事件之后,近日,又有一桩职校食品安全事件与鸭子扯上了关系。
7月17日,有学生向记者反映,他在广州一所职校培训期间,有同学在食堂饭菜中吃出胶制异物,怀疑是避孕套。当日晚,校方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经初步调查,该异物系鸭子的眼球膜,校方已将相关样品保留,并向家长和学生解释说明此事。
是鸭子眼球膜不是避孕套,学校的这一回应在网上引发反弹。在一片质疑声中,7月18日,广州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表示,相关样品已妥善封存并移交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涉事食堂已被责令关闭。另据报道,当地警方已经在调查此事。
前有“指鼠为鸭”,后有出现疑似“避孕套”的鸭子眼球膜,这俨然连续剧般的戏码,令公众大呼稀奇,委实应接不暇。
从爆料人提供的图片看,这个异物无论是外观还是大小,看起来确实有些像避孕套。但事实真相如何,最终要靠权威调查来认定。客观来说,基于拍摄角度与视觉误差,盘里异物未必就一定不是鸭子眼球膜,学校未必就是撒谎。可能令网友不满的是,在没有任何第三方检测或上级部门调查的情况下,学校就急忙给出“鸭子眼球膜”的结论,未免有点太心急。
时间相隔如此之近,公众难免将此事关联到此前的“指鼠为鸭”事件。当初,学生从饭菜里吃出鼠头后,涉事学校的第一反应同样是否认——“那是鸭脖而非鼠头”,这个结论还得到了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背书。某负责人在镜头前信誓旦旦的画面如在眼前,“经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但是后来,在巨大的舆论争议中,江西省成立专案调查组,最终一锤定音“是鼠头不是鸭脖”,给了公众一个权威答案,让涉事学校与地方市场监管部门顿时哑口无言。
不可否认,在经历了“指鼠为鸭”事件后,公众对于此类食安事件更加敏感,也很难避免陷入“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的舆论怪圈。但任何猜测,都应该以切实的证据为基准。在许多人质疑那件异物就是避孕套时,也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反复比对,认为学校说得没错,不排除是鸭子的眼球膜。
这种多元的观点与论争,其实也是当下舆论场的常态。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需要权威部门及时介入,通过合乎规范的程序,严谨细致的调查,给出令各方信服的答案,定分止争。
地方调查部门尤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此类事件已经不是单纯的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能否取信于人,更关涉地方的公信力。
江西“指鼠为鸭”事件中,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先是信誓旦旦,继而惨遭“打脸”的殷鉴在前,此次,广州当地多个部门应该汲取教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客观公正的调查,以详实的细节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赢得当事人和公众的信任。
异物到底是鸭子眼球膜还是避孕套,这不难查,相信很快就会有明确答案。而舆论的质疑,也绝非恶意,毕竟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公众的围观,既是对当事人的权益表达关切,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安全有序的食品环境。即便此事最终被证实为一场乌龙,公众此前的追问与质疑,也不应该被苛责,理应获得宽容与理解。
王言虎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