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了,你找了什么工作?”这是每个高校毕业生都逃不掉的问题。今年,全国毕业生总数达到1158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了82万人,总规模称历史之最。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高校毕业生或将迎来史上最“卷”毕业季。正因如此,一种被称为“慢就业”的风潮开始在大学毕业生中悄然兴起。
实习试用期最难熬 回想起一年前找工作的经历,小丁还有点感慨。
2022年,小丁毕业于一所西安民办院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去年3月招聘热潮来袭,小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习集训,在实习的过程中第一次感觉到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差别。
“我当时是在苏宁实习的,每天的工作是处理快递收取,每个月1500元。”小丁回忆道,一起实习的除了同校的学生还有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沟通中小丁得知,有的是没有薪资报酬的,还有的甚至交钱才能实习。
毕业后,小丁想找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类工作,但是大部分都需要有工作经验,自己刚毕业,所以只能去快递公司的基层岗位,工作强度很大,而且还得天天上夜班,干了一段时间后,身体有些吃不消。
小丁这才发现,在西安这座大学生云集的城市,工资高令人满意的工作实在难找。“那段时间,每天一睁眼就是看看招聘软件,不是已读不回,就是压根没人理会,心态真快要崩溃了。”小丁告诉记者,当时好不容易面试到一家,但是薪资和它招聘信息不一致,他向朋友抱怨了一番,才知道,大多数都是上面写着四五千,一问就变成两三千了,有的还有试岗期。
西安这样的公司有很多,试用期薪资从1500-4000元不等,至于转正就看个人能力是否能达到公司要求,这一点对于西安本地人来说不足为虑,但和小丁一样不是本地人的,还要考虑生活成本,
多措并举 与“职”相遇
小丁的困境并非个例。赵盼是西安一所大学的就业指导老师,做这份工作4年来,她最大的感触是,“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
赵盼提供了一组数据,以她所在学校为例,2022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中,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冲击,很多行业不景气,导致市场对岗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少。今年的情况比去年的要好一些,至少有五六十家企业进校园,不过也不容乐观。今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慢就业”比例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
“慢就业”通常是指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马上就业,以继续深造、反复备考、尝试创业、等待就业等各种方式暂时不就业的情况,“慢就业”的缓冲期一般为半年到两年。“慢就业”听起来是延缓了求职速度,但如果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明确自己的目标,帮助自己更好地前行,这可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月份的时候,也试着去应聘几家公司,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每天都在怀疑自己,特别焦虑,还伴随着失眠,所以打算先沉淀一段时间,好在父母支持我,我准备先把驾照、导游证考下来,然后再想想未来是去考研,还是继续找工作。”今年毕业的巧巧说。
不过于美化“慢就业”,也不惧怕它。为促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了“春季攻坚”“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百日冲刺”等系列活动,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挖掘市场化就业岗位,积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
7月,巧巧收到了西安一家旅行社实习导游的面试邀约,尽管刚开始薪资不高,但她觉得很满意。“能有一段工作经验总是好的。”她希望能在工作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和经验。
选什么专业好就业 转眼间,大学校园又将迎来新一届学子,对于他们来说选专业已经不是全凭兴趣爱好,而是这个专业能不能更好的就业。最近,聚焦在张雪峰身上的话题和目光,可以说是考生和家长所需要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选专业到底该听谁的?有的家长和学生,直到在填报志愿时,才关心这样的问题,将自己的未来交于别人的“口头一说”,似乎有些过于随意。
“以前觉得大学毕业后自己就是成功人士了,但是毕业后我这个专业真的很难找到工作。”悦悦一边发着周年庆活动宣传册,一边说道:“前几天填报志愿的时候,一个朋友想给自己的妹妹报我们学校,来咨询我哪个专业就业率高,我也没办法给他好的建议。”
不可否认的是,上大学选专业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但是,当我们以“就业率”作为选专业的参考标准时,并不能仅凭借“就业率”的数字高低来判断。
目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统计,一般情况下,不管是找到工作,还是自主创业,亦或是选择考研,只要在离开学校时向学校提供一个今后的就业去向,都属于就业率的统计范围。因此,就业率数字并不能完全代表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
那么“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了吗?前几年,家长关注度最高、考生报考热情度高的专业有会计、计算机、护士等。“热门”专业之所以受到考生家长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就业率高、待遇好。但是,既然是“热门”专业,报考人数也随之增多,也会给后面的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供过于求。
此外,“热门”专业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受疫情影响,很多人面临再就业的问题,大家逐渐认识到公务员、教师编的待遇高及其职业的稳定性。因此,很多的考生会选择师范类专业或公务员岗位多的专业。
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在高考之前根本没有时间花费大量精力去了解专业,选择一个专业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而很多父母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为主,特别是自身成功的经验,就有可能将孩子的未来发展限定在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范围内。
无论是自己的兴趣,还是父母的建议,当勇敢作出选择的那一刻,不要想着会不会选错,会不会后悔。应该把时间留给去学习和了解大学的相关知识,尽力做到做好。年轻人需要试错的勇气,和重新再来的决心,勇敢前行,因为我们正青春!
本报实习记者 候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