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背锅”鸭脖得以沉冤得雪 公开透明才是最佳“良药”
厨师背着灭火器炒菜不是消防是搞笑
聊天回“OK”成被告表情包要有“法治脸”
盲盒经济不能“盲目生长”
手机不该成为孩子的“托管所”
机场“一证通关”不能是“只允许身份证通关”
用AI填报高考志愿 被诈骗风险不可不防
16万种已命名1.6万野生蘑菇小心有毒
“上新”的录取通知书是无声的“第一课”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AI填报高考志愿 被诈骗风险不可不防
据报道,今年多家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AI填报”这类新型工具,生成“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产品,手机应用商店中也有数百款与其相关的App。同时,许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志愿填报领域并实施诈骗。
总体看,这种AI服务,为考生准确填报志愿提供了一定参考。但太多机构在巨大利益引诱下的一哄而入,也造成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而一些不法分子也认为有机可乘,将黑手伸向考生和家长。其中的风险,不可不防。
将AI作为噱头吸引考生和家长,并非今年才有。有考生投诉称:“AI建议填的六个大学一个都没录取,号称成功率在70%以上,最终录的是我自己填的保底大学,比高考分数低了20分的学校。”
如果说,上述风险来自AI作为技术手段的局限以及对其作用的夸大,那么,考生和家长面临的更大风险,则来自不法分子借助AI的幌子设置陷阱。
比如,有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而最后警方证实,此事纯属虚构。一旦落入此类陷阱,家长损失钱财,孩子学业受阻。
另外,利用AI服务志愿填报,除了其所提供的信息能否做到真实准确外,在相关信息的填写、查询过程中,考生个人信息和隐私有遭泄露的风险。
这就需要考生、家长睁大警惕的眼睛,但作为“局中人”,他们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等发现风险,危害结果往往已经发生。更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有关部门的及时、有效监管,防患于未然。
比如,是否该为这个行业设置规范的管理标准?对于吹嘘“精准填报”等夸大宣传,市场监管部门能否及时查处,避免误导更多人?有诈骗端倪的案件,公安机关能否尽早介入?
当考生和家长睁大警惕的眼睛,有关部门实现有效监管,AI填报志愿的风险降到最小,考生和家长才可放心享用技术进步的成果。
李曙明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