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大贵镇 观光农业引客来
6月17日,平利县大贵镇下起细雨,远山、水田、徽派建筑呈现出一幅如梦似幻的画境。 戴吉坤 摄

  “这里就像一个天然的‘聚宝盆’!”日前,走进安康市平利县大贵镇儒林堡村富硒稻油基地,站在观景平台上凭栏顾眺,记者不由得发出感叹。
  稻田里,一派雨中插秧的忙碌景象。大贵镇镇长魏兵告诉记者:“去年9月22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会在我镇举办。今年以来,我们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力度,让大贵镇观光农业成为农业新亮点。”
  近年来,平利县党员干部抓振兴,群众一心奔小康,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近日,平利县举办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暨产业振兴推进现场会,大贵镇成为此次现场会3个观摩示范村的首站。
  生态画卷:抱定绿色“聚宝盆”
  今年以来,平利县明确重点、夯实责任,高质量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从县域经济到镇域经济,从示范县到示范镇再到示范村,各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大贵镇的发展可圈可点。
  筑牢生态底色,打造最美家园。大贵镇凝聚发展共识,做好黄洋河“水文章”,持续强化河道治理、涵养水资源、优化水生态、落实水责任、防治水污染,打造人水相依的秀美“母亲河”。
  “魅力大贵·农旅小镇”,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响大贵镇镇域发展定位。随着插秧节、丰收节、采摘节、油菜花节等活动的开展,前来大贵镇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清明节期间,这里漫山青翠的茶园和满目金黄的油菜花海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摄视频和照片。
  产业画卷:打好富民“组合拳”
  “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大贵镇镇长魏兵说,“我们在产业这块强调多元并举、融合发展,一是要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二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延伸产业链。”在发展思路上,大贵镇提出富硒茶产业提质量、富硒粮油保增收、林果产业强品质、特色种养兴业态、农旅融合创品牌“五位一体”战略,持续打造“硒茶”“稻米”“柑橘”“秀水”四张名片,精心构建“北有千亩茶饮观光园区、南有千亩富硒稻渔油基地、东有柑橘草莓瓜果采摘基地、西有田垭烙画文创基地”四大板块,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把茶园变成公园,用品质塑造品牌。平利是富硒产业龙头县,大贵镇有茶园1.3万亩,包括精品高效茶园5000亩、山地丰产茶园8000亩。其中,儒林堡村的中洲茶园和后湾村中坝茶园,隔黄洋河而望,由中坝大桥连接。远远望去,一派如诗如画的美景。
  2022年,儒林堡村种植粮食3.2万亩,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600亩,粮食产量达1.5万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荣获“安康市粮食生产先进村”称号。
  在嘉峪寺村,村党支部书记王银带着记者穿梭于丘陵地带的稻田,逐个查看稻田中的鱼塘。在鱼塘边,他随手抛撒几把饵料,平静的水面就立刻“沸腾”起来,鱼儿争相逐食。王银介绍,3年前,他开始带领村民建鱼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00亩,亩产1.5万元以上,年收入600多万元。
   民生画卷:厚植民风“富脑袋”
  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在大贵镇党委书记计香看来,乡愁不仅是青山绿水、蝉声蛙鸣,还是对乡土文化的回溯。她说:“我们搞绿色发展、产业融合,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共兴共融,实实在在地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开展‘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活动,就是要把乡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激发乡村‘精气神’。”
  后湾村产业大户肖刚早年在外地打工,在镇上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号召下回到了家乡,通过发展草莓、魔芋种植和蜜蜂养殖,以及苗圃培育产业,年收入上百万元,带动当地群众200余人增收。肖刚说:“镇上把大环境搞好了,来的游客多了,我干事的心劲大了,收入自然就多了。”
  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大贵镇打造“党建+网格矩阵”,促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在全镇共设立110名网格长,每名网格长负责引导10户至12户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综治平安建设等活动,实现了网格服务管理“整体覆盖、无缝衔接”,使全镇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戴吉坤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