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10万元买8套房上热搜也是鹤壁突围良机
“互助”变味成“约死”,病根到底在哪里?
“姐弟坠亡案”维持原判 捍卫国法天理人情
大学教授自夸“比较可爱”没什么不好
图片新闻
汽车“盲订”可以有 但别盲目下单
“卖崽青蛙”如何才能在城市找到“安身之处”?
整治演出市场“黄牛” 可尝试更多“组合拳”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助”变味成“约死”,病根到底在哪里?
今年4月,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多人跳崖事件”发生后,“约死群”相关话题进入公共舆论视野。而随着曝光的增加,如今的“约死群”是否还存在?
据调查报道,直接标有“约死”“自杀”等字样的社交群,如今大多已被屏蔽,但在一些名为“××互助交流”“××疗愈”“××心灵驿站”的社交群里,充满了消极氛围,“自杀”成为高频话题,俨然已经变成了“约死群”。
此前,已有多位曾潜入“约死群”的心理救助志愿者公开发声,称群里不仅有人相约自杀,还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甚至为他人自杀提供红包、转账等钱财支持,并在自杀方式上“支招”。这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帮助他人自杀也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对此,既需要网友积极举报,也需要平台负起防范与管理责任。但除此之外,打着“互助”旗号引导他人轻生的人,究竟都是别有用心,还是本身也有心理问题,也很有必要弄清楚。
就此说,直面“约死”问题,如何建立起有组织的干预机制,让陷入困境的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互助”,才是更需要我们深入讨论的课题。
当前情况下,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劝生人”行列,每个“劝生人”都能劝止一些走在自杀路上的人,显然比“依法追究”更务实。
因此,对“约死群”现象进行干预,有两方面的工作很重要。一个是,相关机构组织起由志愿者、心理辅导人士参加的“劝生队伍”,与“约死群”成员线上零距离接触。
另一方面,就是要阻断“约死者”们相约的路径,这是有效瓦解“相约赴死”的釜底抽薪之策。这个问题,网络运营商等应主动作为。
马涤明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