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10万元买8套房上热搜也是鹤壁突围良机
“互助”变味成“约死”,病根到底在哪里?
“姐弟坠亡案”维持原判 捍卫国法天理人情
大学教授自夸“比较可爱”没什么不好
图片新闻
汽车“盲订”可以有 但别盲目下单
“卖崽青蛙”如何才能在城市找到“安身之处”?
整治演出市场“黄牛” 可尝试更多“组合拳”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汽车“盲订”可以有 但别盲目下单
“有款新车发布后1小时内的‘盲订’量超过3000单。”近段时间,汽车销售出现了一种新模式——盲订,即在新车未批量生产或仅公布部分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消费者根据有限信息,交纳意向金,车企则为消费者提供购车优惠,并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交付车辆。然而,汽车盲订存在的风险值得关注。
作为汽车市场中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在缺乏足够规范的情况下,盲订模式看似车企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却伴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车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盲订交易中的主导权和解释权其实是牢牢掌握在前者的手中。
比如,多数盲订汽车,都只公布部分配置信息,而后续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实际配置,往往真的变成“开盲盒”。再比如减配,或者是出现与前期宣传和承诺不符的情况。
对此,消费者要维权是很麻烦的。比如,有的车企选择以赔偿现金或者赠送权益的方式解决纠纷。有的车企则干脆在新车宣传或合同中提示:“最终交付产品与图片及描述可能略有差异,以交付产品实物为准。”这就最大限度撇清了自身的责任。
因此,参与盲订的消费者要慎重,需要综合权衡相关车企的经营状况及过往表现来判断,切勿仅看“优惠”力度就无脑冲。
当然,盲订汽车尽管可能会放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风险,但也不必一概否定它的探索价值。而随着盲订销售模式的愈发普遍,法律法规的针对性跟进很有必要。比如对盲订的周期、意向金的金额上限等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环节作出必要的规定。
同时,在相关消费纠纷的解决上,包括投诉方式、处理流程、退换货标准等方面,需有更明确的规范。一句话,要尽量改变盲订模式下,消费者与汽车商家之间的权利保障失衡的局面。
杨末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