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钢铁驼队”的中亚情缘
  2013年,一声响彻云霄的汽笛声拉开了陕西对外开放的新篇章。首趟西安至阿拉木图的国际货运班列从新筑车站(如今的西安国际港站)出发,经亚欧大陆桥通道进入哈萨克斯坦。十年间,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开通西安至中亚国家等17条干线通道,实现亚欧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从初期的每周1列到现在的每日10列以上,实现了“井喷式”增长。2022年全年开行达4639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单年开行量突破4600列的城市。长安再现千年前的繁华胜景,中欧班列也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往昔的驼铃古道上,一列列“钢铁驼队”载着各类货物一路向西,穿越时空诉说着这延续千年的中亚情缘。
  中欧班列货运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2013年11月28日,首趟西安至阿拉木图的国际货运班列运载着一整车的石油钻井设备一路向西,奔向哈萨克斯坦。800多天后,2000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食用油搭乘着中欧班列抵达西安,这是西安迎来的首趟中欧班列回程班列,也是中哈贸易史上第一趟实现“满载而归”的铁路班列。
  “我们现在经常买外国的面,第一次是图新鲜,没吃过洋货,买来尝尝。后来每次来这里买面,只要有哈萨克斯坦的面粉我就买,口感筋道,韧性大,吃着过瘾。”在西安和平路一家“爱菊”粮油店里,正在买面粉的68岁退休职工李建刚说道。
  生活的改变,源自于贸易往来密切的中欧班列,带给百姓更多的优质选择。除了常态化开行中亚方向的中欧班列外,从2016年起,陕西连续8年开行中欧班列返程“年货班列”,从最初只有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食用油,到现在牛奶、蜂蜜、酒水饮料等6000余种“洋年货”,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安,丰富着老百姓的节日餐桌。
  打通新“航道” 让更多“中国制造”走进中亚百姓家
  清晨的西安港,安静却不宁静。当第一缕曙光冲破云层,喷薄而出时,西安国际港站早已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忙了好几天了,但是心里高兴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专列实现了常态化开行,又是一个新突破啊!”西安国际港站相关负责人白宽峰站在即将发车的中欧班列旁激动地说。
  2023年5月16日,在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满载着261辆陕西本地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开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陕西开行的中欧班列汽车出口专列从去年的零星散发到今年走向常态化运输,为助力国产汽车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搭起丝路贸易桥梁 助陕西农特产品远销中亚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是远近闻名的核桃之乡。2020年,“商洛核桃”被中国绿色农业联盟评选为“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全市核桃种植总面积300余万亩,居陕西省第一、全国第三。作为商洛市的传统特色产业,核桃种植业凝聚着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但商洛市既不沿海、也不沿边,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物流成为制约商洛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针对这一实际,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商洛站和西安国际港站,主动走访相关企业了解情况,并根据核桃总运量,提前对国际通用标准集装箱进行配空、挂运,全力为中欧班列核桃出口专列开行创造条件。
  2021年10月27日,一列满载1161.5吨核桃的中欧班列从商洛站发车,经西安国际港站集结后,一路向西开往哈萨克斯坦。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来自秦岭山区的绿色农特产品小核桃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远销中亚。
  中欧班列的开行构建起了陕西无缝衔接直达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对助力陕货出海,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一带一路”产品集散地,构建陕西“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再添新动能。
  2000多年前,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中亚等国家,开启了丝路贸易的“凿空之旅”。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下,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新使者”,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驰骋在欧亚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华章。
  本报记者 周生来 通讯员 于海 焦键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