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用AI“复活”亲人需看到背后的担忧
修马桶花多少钱 不能全凭师傅一张嘴
不达标,禁!
不必戴有色眼镜看待年轻人从事殡葬业
把共享单车抬上山 文明素质掉了一地
这样的“洁癖”要不得
露营市场该升级了
不正常航班“扩容” 旅客飞得更安心
明星元宇宙炒房大亏敲响炒作警钟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AI“复活”亲人需看到背后的担忧
公众对“复活”亲人行为“情感不适”,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
近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小伙通过AI技术“复活”了自己刚刚去世的奶奶,并与其进行了通话交流。这一原本属于私人情感领域的“技术思亲”行为一经曝光,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有的人看后感动不已,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操纵亲人”。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对AI技术的焦虑心态。
从当前报道的内容来看,该事件与过去单纯图像换脸最重要的不同,是在视频还原之外还添加了内容交互性。这一交互行为,也瞬间突破了公众的心理防线。原本,公众对于PS图片到换脸视频刚刚建立普遍性的认知,但从单向度的视频传播到模拟真实互动,使AI“还原”亲人沾染了神秘主义的诡异气氛。
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之中,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社交互动来实现形象建构和存在确认的。“我”之所以相信和“我”交流的是一个自然人,是因为其可以因循过去的社交模式与“我”进行互动。但交互大模型的存在,以及理论上机器通过大量的深度学习足以对每个人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仿真模拟的可能性,这使得人类关于“辨认同类”的认知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
设想一下,如果有大模型通过对你的伴侣行为进行反复学习模仿,再通过AI换脸确保面部特征完全一致。那么,在视频聊天、线上互动等场景中,“和我交流的人到底是谁”这样一个原本确定无疑的问题,都将变得不再有确定性。
小伙子的“复活”行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这一未来图景拉近到了公众面前。人们恍然发现,AI已经走得如此之远,以至于不仅带来了关于新型诈骗、隐私确权等现实问题,还对人类认知现实的底层基石造成了挑战。
正是这样的深层焦虑,使得原本个人情感领域里的私事,陡然变成了一起公共事件。公众对其行为的“情感不适”,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
个人隐私、安全、人际关系都将经受新变化,而当这具体的种种焦虑汇聚成河,又会对人类生存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带来冲击。比如,人们可能要被迫修订对于真相的定义,“有图有真相”乃至“有视频有真相”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过去了。
因此,对小伙子个人通过技术怀旧的行为,不必过度苛责,他既没有突破人伦道德的底线,也没有用于商业甚至其他犯罪目的。但对于同样的技术未来如何挑战伦理边界和法律规范,我们当有所警惕和预判。
毕竟,“复活”自己的亲人事小,但倘若技术普及后,有人恶意无止境地“复活”他人,那将不可避免对公共安全造成集中冲击。
马尔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