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让优质午休成为中小学生标配
“网络奔现师”不是成人之美的“红娘”
“套娃式”影视会员
不必眼红 也不必盲从
客运站正在“消失” 不能让农村“有客无运”
短视频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未满14岁怀孕医院强制报告 护“未”成长不容有失
预约制不能一“约”了之
火爆出圈的“村BA”见证乡村振兴活力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夫妻摆摊日入九千”
不必眼红 也不必盲从
“想去摆地摊,有没有小伙伴一起约一下?”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摆地摊”的行列。“护士兼职摆地摊两周赚1万5后全职开店”“95后夜市夫妻档算起收入笑了”等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也令不少观望的年轻人蠢蠢欲动。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摆地摊”真的是发家致富的良方吗?尤其是在央视新闻报道“义乌95后夫妻摆摊做小吃日入九千”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质疑,甚至在相关报道下呼吁相关部门赶紧去查查税款问题。
针对网友的疑问,涉事摊主回应表示,平时的日营业额在六七千元,那天正好电视台来摊位录节目,吸引了很多人……加上又是周末,导致那天生意异常火爆,比平时多卖2000元左右,但是我们生意本身也不错。
不管是摆地摊两周赚1万5,还是夜市夫妻档日入九千,这些的确都超出了多数人对于“地摊生意”的想象。
涉事摊主的回应,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的疑虑。同时,很多人也据此发现,他们所经营的生意,其实与大家一般认知中的“地摊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在规模上,他们的小吃摊虽然名曰夫妻档,但实际还另外雇了两名员工;在投入上,他们一年的摊位费就高达34万元。很显然,这与一般的地摊经济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类似“成功”的“地摊经济”案例,当然不能说是虚构的,他们的劳动付出也同样值得社会尊重。对于旁观者而言,不必眼红别人“轻松”挣钱,也不宜将之作为榜样,盲目跟风加入“地摊主”的行列。
要知道,他们能够引发媒体的关注,本身就是因为有着相当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幸存者偏差”,不能代表地摊经济的基本面,也不是合适的参照对象。
事实上,眼下“摆地摊”,不再是一件能够轻轻松松“成功”的事,除了坚持,可能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等工具,这是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千万别把它的门槛想象得那么低。
杨末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