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金色的乡愁
■王自亮
  驱车北行,风和日丽,暖意溶溶。路边垂柳依依,一片青青,麦野的麦子也深绿得发墨,一切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忽见陌头杨柳色,走出城市,才感觉到,扑面的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沐着喜气,我来到了这个小村——回木。
  人海茫茫,人与人相见需要缘分,而人与村子的相见也是需要缘分的——大地上村子这么多,每一个村子都有它的特点,它存在的地方,你怎么可能走遍,又怎么可能知晓?
  吸引我的是那翘角飞檐的二层古式门楼。见惯了城市的城楼,一个村子有这样漂亮的门楼,真是不多。楼名曰:思乡门。这是西门。
  看简介才知道,这是由村里游子王孕领先生捐建的。这人原来十分穷困,吃百家饭长大,后来经商创成事业,又回报家乡,建中学,修道路,又捐二千余万元建起四座城门,城门之间有土墙相连,搞乡村休闲游和绿色种植,典型的新时代乡贤和励志故事。
  走到城门上,看绣野如画,屋舍隐隐,道路如带。风微醉,带着温热和花香。
  母亲和侄儿在楼旁边的小亭里歇歇。我又四处转转。走在小村,一伙老人聚在一起,谈着哪里起会了,人很多,唱大戏,真热闹。旁边屋子里站满了人,还有说笑声。玩牌,打麻将,亦是乡间一乐。乡村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清闲的时节,人们似乎还未从过年的余味中醒过来,逛庙会、起大戏,要趁这个当儿再乐一乐。
  午后的阳光熙暖,让人也有点困困的,脚步慵懒,慢慢走着,街两边巷道里可看到有老人坐着。经过了悲喜的人生,在暮年,能这样安安稳稳地坐在家门前,消磨着时光,也算是一种福分了吧。
  村内还有两座关帝庙,不大的房屋,紫红的墙壁,是乡人精神的寄托。村西门,名富强,也是二层翘角飞檐,红墙黄瓦,中间有三个门洞。走上门楼,一派绿野,绿意涌动。靠墙有一方水塘,波光潋滟,微风拂动,跃起点点银光,荡起粼粼水纹。有人持竿垂钓。不会钓鱼,却也羡慕这些垂钓人,有这种心境和安闲。不远处,又是一个村落,路如丝带,把村与村联结在一起。在旁边长亭上,不觉就睡着了。四门之间的土墙两侧,搭满了葡萄架子。可以想象,待得夏天,绿意如一道屏障,把村子紧紧围住。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我在这样的村子沉醉,慢慢游走着,工作忙忙碌碌,让人烦躁,而在这里,能得到一种解压,一种放松。走在这村间小路,听着村人村语,看着栉比的屋舍,心里就有一种亲切和欢乐。有人说,童年成长的环境影响他的一生。有人说,终其一生也走不出童年。我就是那个走不出童年的孩子啊。虽然现在生活在小城,很少回老家。可是,我却在寻一个梦,一个童年的梦。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载的文明,在与大地厮守中,中国人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创造了历法,创造了春节、元宵等诸多节日,创造了村庄,并且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密切相连的生活方式。而自然也无时无刻、无形之中渗进了人和人的思想意识。所以,中国人骨子里就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人与自然是合为一体的。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都渴望着回归自然,憩息自然。
  小村就像一双温暖的手,慢慢轻抚着我,让我浑身暖洋洋的,慵懒而舒服。就这样,又踱回了西门。母亲和侄儿已经下来了,上了车,我们沿着村内小道,慢慢离开了村庄。
  走在青黛的原野,走了老久,还能看见那金黄的城门,像是一汪凝固的乡愁。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