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稳岗”就是“扩容”
大学生P图侮辱女性被开除 是自食其果
图片新闻
既测评又带货 “以商养测”谈何“客观公平”?
警惕“开门杀” 法律面前没有“无心之过”
别让婚恋App成了诈骗的帮凶
学生点外卖被按倒训斥 不是管理正确姿势
去缅北发财的梦 该醒了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测评又带货 “以商养测”谈何“客观公平”?
随着内容电商、种草广告等新兴业态崛起,不少打着专业测评和体验类的内容也随之流行。这类测评内容往往主打专业、真实的人设,以此获得粉丝和用户认可。但随着测评类内容的泛滥,不少媒体调查发现,测评内容的背后,却是营销和带货变现的商业化路线。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1日发布的调查报告,对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了体验式调查,结果显示,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
商测一体,背后是内容与广告的界限问题。用户以为自己看的是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测,但商业收入的介入,使得这些评测内容也变成了“广告”。而这种处在模糊地带的“软广”,加上公信力、专业化的包装,就变得更具诱导性。
实际上,测评类的内容一开始之所以受到用户欢迎,正是因为用户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之中,迫切希望能够有客观独立的内容来指导决策。但商业变现的短期追求,却逐渐使得测评类平台的公信力正被吞噬。按照上述报告数据,存在类似的“广告与内容”模糊问题的测评类账号,竟然超过九成,足以看出该行业当前的真实状况。
从商业逻辑上看,利用专业性的包装来误导用户,自然比传统的广告效果要好,但从商业伦理的角度看,用伪装的内容来做营销,甚至直接“带货售卖”,则涉嫌虚假营销。
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在消耗内容账号及平台的公信力来进行短期套利。其首要伤害的是消费者的正常知情权,存在刻意诱导和虚假营销的嫌疑。其次,则是伤害了互联网内容生态,大量打着客观旗号却在“以测养商”的账号,使得公众对于网络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失去了信任,最终侵蚀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因此,应当设置合理的规则,让客观真实的好内容获得更多流量,严格规范以测为名搞兜售的营销账号,划定报道、内容与广告之间的红线。不能让过度短视的商业化行为,破坏了测评内容乃至第三方测评行业的健康生态。
马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