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与时代接轨 与生活相连
——从非遗保护年会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2月19日,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非遗大集活动现场,剪纸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观看学习。

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陈文艺(右)向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问道”。 本版照片均由李旭佳 摄

  1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包括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这距2012年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10年有余。
  在为陕西省又捧回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之后,如何发挥好这块“金字招牌”的作用,成为摆在榆林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当口,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举办。对于榆林来说,这样的“重量级”活动来得恰逢其时。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非遗传承人、文化专家和学者等齐聚驼城,为榆林探索建设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带来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为其打开了一扇窗,从中可一窥未来的发展思路和走向。
  非遗文化需要“年轻态”
  榆林老街是榆林市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条街,韵味深厚、格调别致。老街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是榆林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素有“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
  榆林老街上有一处常年对外开放的非遗展示馆,近年来相继开设了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等陕北特有文化的传习室。石雕艺人万军利在此就有一间石雕传习室。
  四季轮转,岁月更迭。万军利和其他非遗传承人一样,就守在老街上,伏案钻研石雕技艺,并开始带起了年轻学徒。“近几年,来这里参观和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只要对方愿意学习手艺,我都会认真教。”万军利说。
  不过,厚重的非遗文化要想传承和发展,只靠年轻学徒显然不够。搭建更为高效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非遗文化,已成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识。
  当下,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正在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上非遗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力军。
  据统计,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期间,非遗大集吸引了60余万人次,其中大多是年轻人。该年会相关信息的网络点击量更是超过6亿次。从这个层面来看,非遗近年来的变化不仅是传承人及表现形式本身、受众层面的不断年轻化,更是给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注了“双向奔赴”的意义。
  传承离不开“见人见物见生活”
  “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在榆林举办,让榆林有机会把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引进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这是对榆林非遗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说。
  事实上,榆林近年来在推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举措:不仅让非遗“住”进了博物馆,还实现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点活动常态化开展。
  在榆林赫赫有名的曹宏霞是陕北剪纸的代表人物。这位陕北婆姨用一把剪刀,让剪纸艺术大放异彩、走出国门,深受群众喜爱。
  如今,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相关职能部门,都明白“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陕北说书的传承人,绥德人李康每周都有好几场演出,还要经常下乡。
  当他怀抱三弦,腿绑甩板唱罢一曲时,常常是掌声四起。
  “绥德平安书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听。”李康告诉记者,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平安书,是陕北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也是陕北说书的派生之物。
  在李康看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或许显得有点文绉绉的,但他一直坚守的“扎根黄土地”的信念,却正是对这个理念的最好诠释。
  文化“软实力”提供发展“硬支撑”
  除了上述提到的社会化保护以外,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经济发展,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探索。
  在本届年会非遗精品馆内,一整面“炕头石狮墙”上成百上千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炕头石狮子,赚足了人气和称赞。
  这些炕头石狮子中,有创作人鲍武文的作品。鲍武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雕(绥德石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绥德县最早创办石雕厂的人。因以雕石狮子出名,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玩石头”的艺术家。
  此外,吴堡张家山挂面合作社、定边付翔炉馍厂、三边巧婆姨剪纸合作社……一个个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让文化“遗产”变“财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们将以此次获评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深入挖掘陕北文化的时代价值,奋力推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榆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榆林市文旅局局长崔渊说。周明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