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清平堡遗址实证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清平堡中心楼遗址

  本报讯(记者 魏建军)清平堡是长城体系中的一个营堡,建成至废弃延续时间二百年左右。2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清平堡遗址考古初步成果显示,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军事、商贸二重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同时也是明蒙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考古工作者在清平堡遗址揭露出中心楼、南门及瓮城、显应宫、民居与商铺、堡外寺院等遗迹,出土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
  中心楼原本为一座高台楼阁建筑,位于清平堡的中心位置,现仅存台体部分,台体下设四出券洞,连接堡内四条主干街道。中心楼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筑布局,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市场,反映出营堡的商业功能属性。南门位于清平堡南城墙中部,与中心楼南侧券洞正对,门外设瓮城,具有军事防御属性。
  专家介绍,显应宫位于中心楼西侧偏北,平面为长方形。建筑结构保存完整,前朝后寝、戏台与照壁、东西两庑的结构,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东西两庑出土的泥塑神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明代风格的形象和蒙古风格的形象,反映蒙汉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景。
  据了解,在中心楼南侧街道两侧,还清理出分布有较为密集的小型建筑10余间,多为“一宇两内”结构,住房内有砖砌火炕,院落中有碾房或平堡中心楼遗址磨房的遗迹,为当时驻堡军民居住的普通民居。营堡外侧护城墩南侧的寺庙遗址,为一处南北向长方形院落,体现出清平堡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的浓厚生活气息与宗教氛围。
  “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军事和商贸二重属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专家认为,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是长城两侧的民族与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场所,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交流传承。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