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让水更清鱼欢畅
——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记
  “这两年江里的鱼多了、大了,过去难得一见的鱼种,也经常能监测到。”长江重庆江津段护鱼员刘鸿站在船尾,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特有鱼类的卵苗孕育所和种质资源基因库。但一段时期里,受污水乱排、过度捕捞、挖砂采石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影响,珍稀、特有鱼类一度面临生存危机。近几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推进,长江上游水域生态环境大幅改善,鱼类资源总量加快恢复,越来越多珍稀、特有鱼类再现江里。
  水渐清河渐畅 又见珍稀鱼类身影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副局长贾仕鹏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的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其中,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指示性物种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日趋优化,性成熟年龄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增加;监测渔获物中对环境压力敏感的中大型鱼类数量及占比大幅增加,“这说明,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呈现出良好趋势”。
  珍稀、特有鱼类的回归,离不开长江上游沿江各地对鱼类生境的保护修复。2020年以来,昭通市全面拆除了赤水河云南段的17座小水电站的水坝,恢复了河流连通性,鱼儿洄游通道更加顺畅。
  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治理和修复,如今,长江上游逐渐呈现出一片鸟飞鱼跃、岸绿景美的景象。
  禁渔护鱼 鱼儿有了安全的家
  在长江边长大的刘鸿,如今又回到了长江上。不过,他的身份已经由“打鱼人”、古建筑维修商变为“护鱼人”。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刘鸿组建了鸿鹄护鱼志愿队,带领几十名渔民和志愿者,在家乡重庆江津的长江沿线义务巡查,协助执法部门制止非法捕鱼行为,当地监管部门则在江岸安装了25台视频监控设备,基本实现“人防技防同步”。
  长江入渝第一岛中坝岛的不少居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如今,岛上渔民全部完成退捕转产。跨省联合治理机制,让昔日偷捕严重的交界水域,成为珍稀鱼类的“避风港”。
  沿江群众的生态意识和法治观念也不断提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说,“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管护站着力强化禁渔禁捕宣传,联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在赤水河两岸14个乡镇发放“十年禁捕”告知书、张贴禁渔通告等宣传资料20万余份。42岁的镇雄县花朗乡仓上村村民马帮辉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赤水河,现在禁渔护鱼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育鱼增殖 让更多珍稀鱼类新生
  尽管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长江上游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现存种群数量仍然有限,部分鱼类仅靠自然繁衍很难实现种群延续和扩大。对此,沿江政府部门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同时持续加大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力度,助力它们实现新生。
  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功实现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已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储备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亲本100多条,正在加强攻关,进一步提升长江鲟人工繁殖能力水平,助力其种群恢复。
  在鱼类产卵期,沿江各地还通过建设人工鱼巢,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等场所,助力鱼类资源恢复。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人工鱼巢实际产卵量在1.5亿粒以上,2022年产卵量在1.7亿粒以上,产卵量及出膜率上升,有效改善野生鱼类种群结构和数量。今年,水富市已开始实施第三批人工鱼巢搭建。
  经过持续清水、护鱼和育鱼,部分珍稀鱼类种群的恢复逐渐迎来曙光。在长江重庆江津三抛河江段,过去被挖砂采石破坏的河岸,通过近几年的休养生息,自然修复成效明显。“随着生态环境好转和水文条件改善,今后这里有可能成为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野外产卵场,我们将持续观察,做好准备,等待繁殖群体的归来。”姚维志说。张桂林 周文冲 林碧锋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