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乐激扬,铙声飞扬。月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大早,富昌大道“网红桥”在朝阳普照下更加恢宏,桥上来自13个镇办的千余名社火队身着鲜艳的演出服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他们从这里开启富平县2023年元宵节社火巡游展演。社火队伍沿富昌路游至南韩大街十字巡演,最后在中华郡景区。富平老鼓、大头娃娃、舞龙舞狮、秧歌、走马、跑旱船、高台芯子、踩高跷……与闻声而来的市民及游客交融,形成了一条欢乐的海洋,点燃了富平大地最浓郁的年味。
富平老鼓相传起源于秦代大将王翦的战鼓,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鼓乐。鼓舞的动作融戏剧、体育和舞蹈动作为一体,又与鼓调相配合,给人以飒爽、强悍的美感。近年来频现国内外艺术舞台展演,成为一张靓丽的富平文化名片。
舞龙表演在富平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清朝初期就达到了鼎盛时期,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记载光留古地区就有八个村子有龙灯表演。表演形式各有特色,花样不ー。最初的表演只限于晚上,因此叫舞龙灯,表演时长十余米的龙身里点上蜡烛,舞动时忽明忽暗,加上焰火腾腾烟气缭绕,犹如真龙一般。在近20余年来演化成现在白天表演的彩龙。
富平高台芯子以惊、险、奇、特、高、悬、妙、新颖而闻名三秦大地。踩芯子的金童玉女们衣着华丽,脸部施以戏剧的重妆,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他们高高地站在枪杆上,或荷花上、花瓶上,个个超凡脱俗,酷似天仙下凡,一路招摇而来,惹得路人连连称奇。《盗灵芝》,《四美女采花》、《李彦贵卖水》、《游春》等,每一台芯子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在传承民族文化,带给人们以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传达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扑蛾是流传于庄里实验区觅子一带的社火文化节目。蛾,是当地人的方言,实际上就是美丽的蝴蝶,扑蛾就是扑捉蝴蝶。扑蛾流传已久,相传最早源于唐代盛行的“二月蝴蝶会”,为市级非遗项目。
高跷表演英姿飒爽走来一众“杨门小将”,他们抖动手中“武器”,脚踩高跷而来,让人啧啧称赞。近年来富平县积极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开展非遗进校园,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据说这几个高跷演员平均年龄不到10岁。
红红火火的社火闹红了富平大地,敲开了通往春天的“幸福之门”。
各支社火队竞相献艺,千名社火演员为现场游客和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节日的喜庆氛围在洋溢弥漫,大家欢度佳节的同时,也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红红火火的社火展演,激扬的是富平人民聚力打造中国北方最美县城的信心和决心,民间社火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富平人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据了解,元宵节当天,有30余万市民及游客现场观看社火巡演和晚间的烟花表演,富平文旅抖音观看人数14万余。
本报记者 乔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