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立春打春“鞭春牛”
■白来勤
  今年的2月4日(正月十四)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习称“打春”,又名正月节,由于它标志春天的开始,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传统的气象计算方法,一般在冬至后46天为立春,或在大寒后15天为立春,当日牛指东北纬,此时日行黄经315度,气温开始回升,多风,民谣说:“春来鹅毛起”,象征春天开始了。立春为何又叫打春,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
  “鞭春牛”,又称“祭春牛”,俗称“打春牛”,又名鞭土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简称“鞭春”“鞭牛”“打春”,以致将立春称之为“打春”,至今仍在流传。
  这一古老的民俗起源于周代。高承《事物纪原》云:“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周礼·月令》载:“出土牛以送寒气。”
  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早在春秋时期,立春就作为一个节气出现了,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迎春礼的描述。汉代鞭春牛已相当流行,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的礼俗和民间的饮食服饰习俗。《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之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幢青旖,拖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主要是在立春日制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在唐宋时,这些礼俗和习俗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隋书·礼仪志》载:“彩杖击牛。”至辽,则“立春日皇帝御殿进酒戴肚,始亲执杖鞭土牛,赐百官茶酒。”唐代诗人冷朝阳《立春》诗:“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土牛呈岁捻,彩燕表年春”,描写了在立春郊礼时所奏之乐。唐代诗人元镇《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
  宋代,宋仁宗景龙元年颁布《土牛经》于天下,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人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蟠雪柳,各相献遗。”
  到了明代,《明会典》中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明俞汝揖编《礼部志稿》卷一二二《进春仪》记载,“永乐中定:……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舆迎至府州县门外,土牛南向,芒神在东西向。”
  清代继承了明代这种规定,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地方志不乏记载。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云:“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衡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络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清顾禄《清嘉录》卷一:“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青以春毯相馈贻,预兆丰稳。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立春打春牛,经过示春之早晚、劝农、到祈丰收;从单纯的土牛展示,到“花装栏坐”,彩杖击打、谷麦抛撒,以至供奉于“堂中”,节日活动不断发展完善。
  明清时期,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时,赴先农坛祭祀,并亲自作象征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劝农,迎春气而兆丰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时举行相应的活动,以代御亲耕,其整个活动经历迎春和打春两个程式。
  每至立春日,县署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鼓、吹唤呐,聚集而来。在州县长官的带领下,全体官员朝服盛装,排班向北四鞠躬,然后跪下三奠酒,起身再四拜。赞礼官诵读祝文:“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荫达。泰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飨!”
  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州县长官亲自擂响三通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官吏边唱边绕牛三圈,官员们纷纷用彩杖抽打春牛,然后知县将春牛击破。在鞭春牛时,各地还唱民歌,故有唱春牛之谓。知县将牛肚击破后,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枣子、核桃等纷纷落地,众官与百姓欢呼抢食,以期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出县署开始游街闹春,大街小巷彩棚栉比,披红戴绿。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奇玩尽兴表演,万家空巷,官民同乐,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这一活动推向高潮。
  而民间鞭春牛则一边鞭一边唱道:“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稍走一段路,把土牛放下,向“农祥星”方向刨土,祈求农事平安。民间鞭春牛还有预告农时的作用,人们从芒神和土牛排列的前后秩序来看农事的早晚。如果立春在腊月,则神在牛后,鞭及牛肩,以示农作早;在腊月晦和正月朔,则神在牛后,鞭牛肩,以示农作中;在正月望,则神在牛前,鞭及牛膝,以示农作晚。
  明清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辛亥革命以后,立春的官方礼俗骤然消亡,而民间的习俗也逐渐式微。如今,对许多人来说,立春仅仅只是个节气而已了。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