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高陵牌楼拾遗
■刁枭武
  牌楼作为古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民俗精神和人文故事。历史上的高陵牌楼号称关中一枝花。除镌刻精美,巧夺天工外,就把高陵域内的人文历史、民间智慧,甚或是鲜为人知的地方故事进行了高度浓缩,最终以牌楼的形式,让唯美的文化基因种在了高陵人心中。熏陶并滋润着一代又一代高陵儿女,使众多的高陵人引以为豪。
  高陵地处西安东北、渭河北岸,与千年古都西安隔水相望。闻明天下的自然人文景观泾渭分明正在辖区。除此以外,昔日旧城还有名满域内的七景:东门外昭慧寺塔,南门口无影山,西门城墙上槐抱李,北门瓮城内干粘照壁,以及云槐精舍、隆昌月夜和虫打石狮。
  据祖辈传,那时的高陵县城四城关皆立有巨幅牌楼。除四城关牌楼外,城里城外,诸如城隍庙、文庙、关帝庙、上院村、下院村、郭路村等或有“神主”或有人文标杆或有德贤风物的地方,皆立有颇为壮观的牌楼。他们或雕梁画栋,以美轮美奂的艺术手法著称,或以匾文来历和背后的精彩故事流传,相映成典,蔚为“群葩”。故得誉“高陵牌楼一枝花”。
  现摘特具代表性的四处牌楼加以追溯拾遗,以使高陵人的遗珠再现,庶几可概高陵民俗风物,人文历史脉络。
  一为迎翠门外“泾渭分明”牌楼。因牌楼上额镶嵌有泾渭分明四个大字,故得名。此牌楼专彰域内自然人文景观泾渭分明。所谓泾渭分明,不但有善恶分明之意,且昭示着大美大同、求同存异的大同理想。是故牌楼两侧的大红立柱上有对联曰:一渠流泾野,二水灌溪田。近观牌楼卯榫环环相扣、飞檐流瀑斗角;远看门楣雄伟、气势恢宏。但最为人称道的,却不是牌楼的浩荡气象,而是它两侧对联背后的人文佳话。据传,明时域内大儒吕柟、号泾野,尝与同乡同僚刘溪田喝茶聊天。侍人在给刘添茶的过程中,不慎将茶洒于桌面。欲擦拭,刘稍一凝思,笑而制止。随即伸手蘸水渍,轻轻划一道向吕柟。口内吟道:一渠流泾野。吕柟一怔,亦稍凝思,笑而伸手于自己杯中蘸水,从桌面划向刘。两道水痕相交成“人”字形。口内亦吟道:二水灌溪田。刘闻之大笑,吕柟亦大笑。二人竟于闲谈之间,不仅套用了各自的名号,说透泾渭二水惠泽关中的地理事实,而且还以敏捷的才思,宣示了许身天下、达济天下的入仕理想!佳话中,刘溪田乃状元及第,人称刘状元。吕柟乃大名鼎鼎的关学擎柱,官拜大明礼部右侍郎。
  非唯吕柟,到了清末,高陵还出了一位关学大家白遇道。要说的第二座牌楼,就与他有关。白遇道者,高陵药惠人。乃清末民国初著名学者,承关学,誉满西北。曾任清政府从二品布政史,甘肃提刑按察使,巩秦阶道盐运使,官至甘凉兵备道。陕西掀起靖国军讨袁护法运动之际,二军军长胡景翼(号笠僧,后继于右任为总司令)曾专程莅高陵拜谒白,咨以当世之事。临别亲书:关中文献。并命驻军造牌楼,楼额镶匾,匾嵌四字。立于白氏别宅外。一时为乡里闾邻传为美谈。
  第三座具有代表性的牌楼立于上院村与下院村相接的村口。牌额上有五个烫金大字:一母二督堂。此五字贵为皇帝亲笔御书。为的是表彰一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母亲。据祖辈人口口相传,这位母亲以二八花季初嫁上院村一穷人家,生有一子。襁褓中,丈夫猝亡。母亲不能眼看着丈夫仅留的骨血活活饿死,便顶着大逆不道、人言可畏,毅然冲破封建礼制的从一而终,守贞节如守命的桎梏,再嫁下院村另一人家。又为这家人诞下一子。后因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有方,二姓两子持正守中、互勉互励,继而先后学成入仕。终因吏绩卓越,一个升任按院,一个拔为提督。功成名就之时,二子为酬母亲恩德,常思母亲不易。便共同上书皇帝,言明慈母艰难过往,祈正乡里偏颇视听。皇帝深感其母懿德壸范,竟为朝廷生了两个督抚大员。遂赐封其母一品诰命夫人,亲书“一母二督堂”五个大字,敕令造匾,命二大员携官家仪仗护送回原藉,并建牌楼。以彰其功勋和美德,以正街坊乡里视听。此牌楼可谓道德良知与人文初心最去伪存真的天平!
  第四处牌楼与前三处不同,意义并不在牌楼本身的背景和故事,而在于立牌楼时的一个闲趣,或者仅属神话、仅是传说。
  旧日高陵北门曰通远门。通远门外原有一座巨大的石刻牌楼。大约当时的县官贪大求洋,要做面子工程。故此牌楼在规模上比县内任何一座牌楼都要宏大!然却忽略了木刻与石雕在重量上的巨大悬殊!旧时又无大型吊装设备。立牌楼时,侧柱易竖,重达几吨的横额死活也装不上去。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上走来一位白胡子老汉。县官想老年人经的事多,或许会有法子,便向老汉求教求救。老汉抽了县官一眼,倔突突地说:死爱面子活受罪!把劲用在民生上不好么?我下巴子都偎住土了,你问我、我有啥办法?言罢徐趋而过。
  县官稍一愣神,瞬间就悟到了什么!回头再看老汉,却没了人影。急问众人,众人皆言贪说话没注意。县官惊诧道:莫非神人提示?似还有劝诫其多务实,少务虚之训!于是幡然悔悟。然又不能弃成品,殄天物。便命众人于两侧柱之间堆土成丘,直至柱顶。所谓“土偎下巴子”!然后指挥众人用绳索捆了牌额多处,一齐发力沿土坡拉至丘顶、柱顶。装好牌额、固牢牌额,复将土丘移去,一座石雕牌楼便雄立于北门外。可见此牌楼非彼牌楼,实则是民间智慧的反映,也是高陵人在务实与浮躁之间所演绎的寓教于乐、自我诫勉。
  沧海桑田,历久弥新。现代化的建筑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老城旧貌,人类的文明进程势不可挡!虽然高陵牌楼已成为史海遗珠,但它背后所传递的文化密码和人文精神,势必会在高陵这片热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激励众多的高陵儿女继往开来,谱写盛世华章!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