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三产融合 打造“三宜”小镇
小小螺丝菜 蹚出增收路
多措并举强基固本
石头上的文明实践
商南“三无”小区焕新颜
山阳力促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
推进新时代国有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思考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阳力促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
“之前我以为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生活很困难。没有想到住到这里以后,周边就有工厂、学校,而且离医院很近,跟身边邻居相处很和睦,这让我们很欣慰。”这是山阳县丰东新区社区搬迁群众的心声。
近年来,山阳县针对搬迁群众融入慢、融合难、不安心的实际,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环境,乐业又安居,携手打造幸福家园。
用好“联席会议”“民情恳谈”“互讲互评”三个举措,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迁入地村(社区)牵头和迁出地村(社区)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议,将搬迁群众林地、田地、旧宅基地等生产资料管护情况、惠农补贴发放情况,搬迁群众在安置社区生产、生活、社会权益保障和在当地享受公共服务等情况互相交底,协调解决搬迁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土地等生产资料问题,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通过入户访谈,帮助搬迁群众化解心结,促进搬迁群众实现更好的融入新社区,热爱新生活,形成新风尚。每半年在安置点召开一次互讲互评会,由村(社区)干部向搬迁群众宣讲时政要闻、惠农政策,点评群众意见和身边典型;搬迁群众讲自身感受、体会,点评社区工作、干部作风。
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消除了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现象。深化“稳岗就业服务”,创新“三分一站一平台”就业帮扶新工作体系,即做好“人员年龄分段、劳动力界定分类、适合人群分岗”数据分析,精准研判细分劳动力就业需求,为搬迁群众精准化就业服务提供保障。在就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以人找岗,以岗找人,人岗匹配。
深化“规范化管理服务”,科学划分社区治理单元,对规模在1000户以上的安置点成立5个独立社区,同步成立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设立警务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调解室、法律咨询室等服务部室;对规模在1000户以下的安置点,通过融入或挂靠当地村(社区)的方式进行管理,规范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公开透明服务事项和收费标准,确保搬迁小区环境有人扫、设施有人管、服务事项有人办。在社区管理上,依托“人盯人+”大数据监管平台,持续推进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水平。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开展服务,用热情、温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纾民难、解民困、暖民心,搬迁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巩固、基层组织建设三个提升,让群众安居乐业。投资2.39亿元,先后实施巩固提升项目100个。继续做好社区工厂招商引资,以市场主体带动为引擎,公益岗位带动为辅助,吸纳更多的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全县易地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25954人,就业率88.04%,其中县内就业10157人、公益岗位就业2134人,每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脱贫户家庭至少实现有一人稳定就业。
同时,大力开展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工作,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抵制和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的人际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搬迁群众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宜居、和谐、文明、幸福的社区环境基本形成。
通讯员 申国华 熊超 周文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