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陕北榆林: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
  金秋十月,大地一派丰收胜景。走在陕北榆林广袤的乡村,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徐徐铺展:甜度爆表的山地苹果香气四溢,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摆动,粗长味甘的野生黄芪沾着泥土清香,千亩水塘菊黄蟹肥秋意浓……田间地头,物阜民丰的幸福印满农民的笑脸,山峁之间,美丽乡村的新画卷铺满山川河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榆林市巩固成果、接续奋斗,敢于创新、奋发有为,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为“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写下生动注脚,持续创造着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
  记者走进米脂高西沟生态治理区,梯田层层盘山头、高山松柏连成片,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村民们正在千亩良田忙碌着农活。
  高西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集体优势。1953年村集体从治理40架山21条沟开始,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荒坡陡坬种牧草,塌崖烂畔种柠条”的做法,独创了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初步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联产承包时,高西沟村坚持“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为放大生态效益,近年来调整为“三二一”用地模式,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西沟考察时指出:“高西沟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几年来,高西沟更是把家门口的好风景变成好“钱”景,探索形成“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栽下“致富果”。立足千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基地,注册“高西沟山地苹果”品牌,实行统一培训、分选、包装、销售,建立集产、选、包、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成立了“高西沟陕北直播基地”,主播带货,线上线下互促,村集体按销售额收取服务费,实现双赢。种下“生态米”。经多年治理,高西沟土壤肥沃,种植的1000亩谷子产量较县平均水平高30%。2020年为解决小米“卖难”问题,集体盘活闲置土地新建加工厂,外包给农业龙头企业,公司订单收购全村谷子。吃上“旅游饭”。高西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乡村、国家水利风景区,去年已接待游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80余万元。
  在佳县城南30公里的黄河西岸——赤牛坬村,原本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长期以来,村民一直以种地、务枣、打工为生,生活困难。十余年来,赤牛坬村扬长避短,确定了以农耕文化旅游业为统领的“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发展思路,动员村民将废弃的家居摆设、手工艺品等搜集整理、修复保护,集中陈列摆放,建起了陕北首家成规模的村办民俗博物馆;打造了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以半山半水为舞台,以全体村民为演员,真实地再现了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情景。如今是一处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地打卡地。
  目前,赤牛坬村形成了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推动的新型产业格局。多项产业的综合收入远超过去传统农业和劳务收入,三分之一的家庭仅旅游业一项收入就在5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2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跃升到15000元左右。
  村庄换新颜 村民生活美
  近年来,神木市永兴街道小寨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村道路宽敞平坦,产业发展丰富多样,电话、电视、移动网络全覆盖,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家家有了存款。昔日的黄土高原小村庄旧貌换新颜,展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村里全部通上了自来水,红砖路硬化到家门口,路边栽种了垂柳、香花槐、圆柏等景观树,路灯也都安装上了,晚上出去再也不用拿手电筒了,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村民刘计怀说。
  组织志愿者到村组、农户家中开展服务,开展最美家庭、模范脱贫户等评选表彰,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等……小寨村还开展了新民风建设,有效激发了村民讲文明、重道德、学习身边好人、参与新民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改善了村容村貌。
  今年春节过后,榆阳区青云镇抓住农闲有利时机,以农村垃圾治理、道路净化、改变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热潮。
  青云镇郑家川村离城区较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常居住人口达4000多人,在人居环境治理很薄弱。村委会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延伸到农村,探索实施政府引导、村委会自营模式,成立农村物业管理公司,积极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提高人居环境保洁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郑家川村民集体移民搬迁后,该村将废弃窑洞流转至村集体。以“村集体统一流转+一体化打造+农户参与经营”的模式,依照“传承风俗、留住记忆、体验生活、休闲度假”的思路,全力打造体验型民宿,全面辐射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
  “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来,郑家川村结合村情实际,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150孔闲置窑洞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原生态精品民宿集群,助力人居环境整治,描绘出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郑家川村包村负责人尚军说。
  在青云镇达连沟村,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一排排整洁漂亮的二层小洋楼特别显眼。走进村民高社民屋里,三室一厅的大房子窗明几净,家电、宽带、天然气等一应俱全。达连沟村是榆阳区南部山区典型的空壳村,住房差、出行难、上学难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少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村里的发展。2019年农历腊月,该村党支部班子召集老党员、返乡能人和村民代表开会,商议决定实施新农村建设,通过土地流转、腾退旧宅基地,就地实施移民搬迁,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现了美丽宜居新农村的华丽转身。
  接续乡村振兴开新局
  回眸2021年,一项项喜人的成绩令人欢欣鼓舞。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榆林有7个单位、8名个人受到表彰,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还成为陕西唯一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集体。
  过去的一年,榆林广大干部群众不骄不躁、接续奋斗、聚焦“转机制、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系统传达学习新政策、新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认真分析面临形势,深入研判存在问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构建起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探索创新推进机制,即建立“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成为有效衔接开局之年的一大亮点。全市上下围绕巩固拓展重点难点工作每月一个主题专门研究、专题推进,工作成效好的县市区交流经验后进的县市区和行业部门作表态发言。每两个月对专项工作进行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点评,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促进提升。全年共召开6次推进会、3次审计、3次点评,通过有力推动形成抓典型、压担子、促后进的良好格局。
  去年,榆林遭遇严重旱情,且疫情在国内也持续发生,群众致贫返贫风险加大。面对这一情况,榆林市及时建立领导包抓责任制,出台相关政策与实施多项举措,有效保障了4.93万名临时性饮水困难农户生活用水不受影响,并以奖代补动员2.35万户受灾户发展短平快产业,帮助1.72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全市无一人返贫。
  紧盯核心指标,榆林始终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以精准有效的举措和实实在在的投入,推动脱贫成色更足、脱贫成果更可持续。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辍学学生动态清零,脱贫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07户、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200户已全部竣并入住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改造提升饮水安全供水工程585处,惠及23.73万人。将7.28万脱贫人口纳入低保范围,1.18万脱贫人口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2.6万脱贫人口实施临时救助。
  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结合市情实际,榆林市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带动能力,全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
  在产业上深入实施“4+X”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发展山地苹果、蔬菜、马铃薯420余万亩,小杂粮、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南部县重要的致富产业。就业方面,开展扬榆劳务协作线上招聘活动10次,举办劳务培训班18期,培训致富带头人321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9258人,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2万人,实现有劳动能力脱贫家庭、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在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力量上,建立“经费保障、鼓励激励、关怀培训”三大机制,确保驻村干部“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新选派的1000支队伍3100名驻村干部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同时,广泛凝聚社会帮扶合力,中央定点帮扶直接投入和协调引进资金1.07亿元,扬榆协作下达苏陕省级财政援助资金2.04亿元,消费帮扶实现销售总金额14.02亿元。
  榆林的脱贫资金投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在乡村振兴上同样保持市级衔接资金投入只增不减,安排资金9亿元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除了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与有效衔接工作需要相匹配外,榆林市在督导检查、能力提升、作风转变等方面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给予更强保支撑,建常态化督导机制,紧盯动态监测帮扶“两不秋三保陪”成果巩固等重点工作,深入一线开展督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建全市政策研讨行业专家举办5期有效衔接政策学习研讨班和7期全市新任驻村干部视频培训班等。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和作风建设,坚决克服松劲懈怠,盲目乐观,消极厌战思想,大力宏扬脱贫攻坚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劲头。
  本报记者 侯红雷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