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团结奋斗 共创美好未来
图片新闻
源源“南水”惠泽亿万百姓
让更多新技术滋润沃野田畴
逐梦富民兴藏“新天路”
新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源源“南水”惠泽亿万百姓
经过9年建设、8年运行,累计输水超过348亿立方米……不久前,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通过水利部主持的设计单元工程完工验收。至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这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继全线建成通水以来的又一个重大节点,标志着工程全线转入正式运行阶段,为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宛如清水长廊,携“南水”徐徐北上。此次通过验收的穿黄工程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源源“南水”跋涉至此,遇上浩荡东行的黄河,建设者们克服河床游荡、地质条件复杂、长距离盾构隧洞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让“南水”从黄河主河床地下穿行。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建设管理,为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东线工程通过13级泵站让长江水攀越十几层楼的高度,创造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观。中线工程越过700多条河道、1300多条道路,近60次横穿铁路,实现了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建成等突破。一个个饱含智慧和心血的设计单元,让一条调水线成为一条攻坚克难的“科技线”。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完工验收,显示工程运行安全、管理有序,这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逢山开路、遇河架槽,通过泵站、隧洞、渡槽、暗涵等一系列复杂工程,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为北方大地送去放心水、优质水、发展水。如今,中线工程供水已成为沿线大中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北京城区供水七成以上来自“南水”;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11个省辖市用上了“南水”;河北沧州、衡水、邯郸等地区的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历史。与此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串联起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重要城镇,为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支撑。
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这些年我国经济总量、城镇化水平等显著提升,对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打通南北输水通道,筑牢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至关重要。当前,水利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将深化东线后续工程可研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积极配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努力提升水网效益。
“南水”滴滴来之不易,调水、节水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受水区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把好水用在刀刃上,让清水长润、碧水长流。
王浩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