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三秦纵横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必对“农民评职称”大惊小怪
双11既“理性消费”又“谨防诈骗”
图片新闻
不能无差别封控 重申精准防疫
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用奋斗镌刻历史的丰碑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能无差别封控 重申精准防疫
最近,全国多地的疫情防控形势牵动人心,相关防疫措施也引发关注。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科学精准管控社会面,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划定风险区域要精准到楼栋,不能因为出现一两个病例就封住整个小区,不能无差别无休止地管控和限制,让城市逐渐恢复活力;河南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二十次专题会议也有类似表态: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不能因为有个别疫情燃点就长期无差别封控整个小区。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据国家卫健委11月1日发布的数据,10月31日,全国共报告新增阳性病例2719例,其中确诊498例、无症状感染者2221例,创8月海南疫情后的新高。
在这样的防疫大背景下,不止一个地方明确提出“不能无差别封控,要让城市逐渐恢复活力”,无疑是对精准防控的自觉重申,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不过,在具体执行层面,一些地方为尽早控制疫情蔓延,有时会“用力过猛”,不仅没有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统筹”,反而把“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要求变成了“单选题”。为此,今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要严格落实包括“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等在内的疫情防控“九不准”要求。
就在上个月中旬,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再度提出,要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坚决避免“一关了之”,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坚决整治“层层加码”。
由此可以说,当前一些地方对“无差别封控”的做法说不,实际是对国家统一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及时纠偏并预防加码、过度防控的一种务实行动,更是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有力落实。
应该看到,疫情防控形势越复杂,越考验各地的精准防控能力,也越需要通过抓实抓细,提高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来尽可能减轻对经济发展和民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如果防控压力一增加,就习惯性以“静默”代替管控,或是盲目扩大风险区,动辄“一关了之”,这既背离科学防疫精神,也不符合精准防疫原则,不仅将人为增加防疫的社会成本,还将影响民众对防疫政策的认同。可以说,防疫之弦不能盲目放松,精准防疫的要求同样不能丢。
疫情防控发展到今天,各地都应该愈发意识到,指望靠“硬核”手段毕其功于一役,不仅不现实,更会伤及防疫的可持续性。尤其是眼下,秋冬季来临,已有疾控部门提醒,需应对新冠肺炎和流感叠加风险,同时还要考虑到全年经济发展成果。在这样的复杂情势下,要提高防控警觉,既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也须牢牢把握好精准原则,科学划分风险区,力避恐慌性加码和封控扩大化,更有针对性地统筹处理好防疫与经济发展、民生等的关系。
此外,也有必要更加重视对防疫的科普工作,引导社会更加理性看待新冠肺炎病毒的危害性,为精准、从容对待防控提供更好的理念支持。
防疫抗疫的目的是为了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在防疫上需把握好平衡原则,守好防疫初心。“不能无差别封控,让城市逐渐恢复活力”,这样的共识,值得尊重并呵护。
新京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