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新天新地新流霞
——读李战民《且歌且行》

  

■李文德

   三月的阳光透过浮云如烟的苍穹,将它驱散春寒的温馨与晶亮穿过玻璃窗,暖暖地洒在我老年人共有的懒庸与朦胧的脸上,刚刚打开自己的电脑邮箱,准备给远在广东当打工仔的小儿子转发“陕西养老保险APP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规时,荧屏上瞬间映出望年交文友李战民发给我的题为《且行且歌》丛书自序:《人生因不断追求而充实》一文。我才知对生活一直保持着一份激情,将自己眼睛盯在新时代无限空间,时刻与时俱进并给予重新审视,对现实生活敬畏、点赞,不断对理想和审美表达表现出浓郁兴趣的李战民,终于将他生命与生活的成熟,回归与创新成为新一轮发展中严峻的现实的课题,以现实主义所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构成文学的共性和艺术认知,把生活的真实描绘成画卷,再现了新时期新时代典型环境中人与一切事物的真实。
  李战民的文丛四辑,一曰:那山·那水,二曰:那文·那案;三曰:那人·那事;四曰:那路·那桥。可谓辑辑都承载着“大爱”和“大我”,凝聚着时代的灵魂。那山那水,秦岭的雄伟靓丽璀璨与千姿百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景况中蕴藏着的希望之光,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审视都是震撼人心的。1947年我第一次走进秦岭怀抱时,12岁的我,忍不住咏唱起了李白的《蜀道难》诗句,因为诗人以时空的交错纵贯为线索,歌咏蜀道的奇险壮美,真实的表现出诗人非凡的气质和艺术才能,又突出了蜀道奇危峻峭的意境幽美,游子身临其境的有感而吟。
  2014年,我79岁时又应文朋诗友之邀,第二十一次也是第一次和老伴同行、由小儿子驱车穿越秦岭高速公路,前往重庆参加学术研讨会,会见初高中时同窗友好,其时从任职高等院校教授等岗位退下来赋闲为文、安享夕阳余辉的校友们。一路走来,映入我眼底的山川巨变、路之坦宽、桥之奇伟扣人心弦,一下令我遁入了时光邃道里。车在奔弛,我则在拜读谢灵运,拜读鲍照,拜读杨万里,一心从他们的诗歌中扑捉到秦岭富艳的画情诗韵。自然美的秦岭形象在他们心目中的鲜明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似乎到了21世纪的中国八百里秦岭之中,神话般的雅致清峻,曲尽幽情,质朴隽永,更加优美绝伦了!
  不意,时过五年,我在自己邮箱里读到李战民《且行且歌》文丛集时,才突然意识到:业己老朽的我在变成全文盲的新时期,确确实实己不适应新时代突飞猛进的步伐而陷入自我淘汰窘境了。李战民的文丛四卷中的文字,都是他初心立志为文,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如渴似饮拜读圣贤,求同而未异,论事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美,诗赋欲丽的结果。他从技工学校毕业,一路走来,40多年忘寝废食,从未间断知识的更新、实践,再更新、再实践,步步踩着时代的节拍而蹈而歌,虽未一夜扬名立万,但却用他独有的文思诗情画意,为这个国度的不断升华点赞讴歌。
  我和李战民结识于2009年非常日子里。2007年我的拙作长篇历史纪实小说《安吴商妇》出版发行后,泾阳县安吴堡吴周氏曾孙辈不知因何原因,便以侵犯了小说中主人公吴孝文是她们的曾祖父吴尉文名誉权,将我告上西安市碑林区法院,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其时,李战民见到报纸刊登信息后,出于对秦商在历史上的成败关注,通过文朋诗友介绍和我结识,我才知他是《陕商商界》杂志的主编。2009年在病榻上,我开始了读李战民和他主编的杂志,我从他的文字中发现,他对历史是一面镱子的认知是严肃的。他收进《且行且歌》文集的所有文字证明了,他初心如一的坚毅,从学习中观察了解新时期、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理趣,正是这种深沉的政治情怀加入了文字之中,才具备了文字的艺术感染力而打动读者的心。从这一点切入的文字作品,既便缺少华丽的词汇,也能够将真实的感人的信息和理会,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入泥润花红育果香。
  鲁迅说过:“文学总根于爱,换一句话说,文学总根于希望。它要给人以温暖。”李战民的文集《且歌且行》不是纯文学的结集。但它字里行间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都是社会生活的活动和享受,连它的新闻报导,也没忽视人的本质属性和生命个体对自身情感的珍视和对小我的关注。我18岁时开始写新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秦岭万山丛岭中当了六年半记者编辑,在读了《且歌且行》中的游记和新闻作品时,我想说的是,请记住胡适说过的一句话:“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爱’精神,也必须负起重大的责任。”李战民将他的新闻作品收入文集,证明了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所说:“大我的乡愁,则往往兼及历史、民族、文化,深长的多,也丰富得多。”李战民十分懂得彰显文字的祟高与美,讴歌时代的亮点是一个运笔者审视光怪陆离的时尚和高度政治责任心的表现。
  李战民的笔耕之所以获得某种胜人一筹的成功,我认为是他不断储备知识,在学习中通过对自己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不断赋予自己新的内涵,揭示每一过程的曲折和复杂,最终攀登上新的高度的必然。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畀,参透生活、认知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李战民的《且歌且行》正是在遵循这一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一部文丛,它的可贵之处恰是用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支撑的同时,完成了初心的梦想成真。也因此,这部40万字的文集正如刘勰所言:“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林,义主之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对他的文集审美和纪实特征,作了比同仁们更为具体的说明,从而保证了这部综合文集变化统一的规律,让读者可谓“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了。
  正是:
  秦岭弱水八百里,路桥洞连千嶂岩。
  咏唱诗句群谷应,战民笔塑时代花。
  《且行且歌》邀风月,新天新地新流霞。
  谱写壮歌胜前朝,激励后生颂天涯。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