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评论
第04版:关中视线
第05版:副刊
第06版:三秦教育
第07版:医疗健康
第08版:文化 旅游
标题导航
陕西省科技创新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图片新闻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陕将认定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陕西省政法系统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陕易发事故路段明年底前彻底整改
西安速度:从“文化古都”到“网红IP”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先锋风采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既然我选择了做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要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教师自己就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通体透亮的人。”尽管已经90岁高龄,于漪的话语依然充满力量。
于漪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她以“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极大热情投入工作,但在其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她也曾饱经风霜。1977年,她重返讲台。
“回归”后的于漪以强烈的使命感潜心钻研语文教学,因为课上得好,她的整个教学生涯中共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在我的课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于漪率先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广泛影响。
1978年初,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兴奋的于漪找到学校数学老师,告诉对方“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唱个‘双簧’,你给学生讲陈景润的科学贡献,我讲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这正是于漪“教文育人”思想的体现。在她看来,语文不仅是教孩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塑造其灵魂。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所左右时,于漪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个观点写入后来的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步入新世纪,于漪又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得到全国教育界高度认可。
“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于漪说。
正是因为这个“理想”,这位老人总是不知疲倦,她的挂历上,几乎每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不少格子里画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圈。她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倾注心血,如今还承担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她时刻关注中国教育的变化发展,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显现、语文教学徘徊不前时,她的谏言从不缺位。
吴振东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