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组织已逐渐开始老化,器官功能也日趋减弱,口腔亦是如此。老年人的口腔常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牙齿,由于几十年来日复一日地咀嚼食物,牙面的釉质被大量磨耗,牙尖被逐渐磨平,牙龈出现萎缩,从而引发各种牙病。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朋友不要忽视这些口腔问题,应提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龋病
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中,龋病位居前列,老年人患龋率更是高达98.6%。平均每位老年人口腔中有15.27颗牙曾经或正在患龋。老年人口腔中的牙齿,尤其是后牙咬合面大多已被磨耗,呈现出表面光、滑、平,窝沟变浅的特征,故窝沟龋较少。由于长年的牙齿磨耗致使两牙邻接面的点状接触变成面的接触,再加牙龈乳头萎缩,易导致食物嵌塞其中,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干净,很容易发生牙齿邻面龋坏。由于牙齿发生龋坏部位较隐蔽,不易被察觉,且容易沿牙颈部扩展形成环形龋,若再向牙根方向进一步扩展就会形成根面龋。
一旦发现牙齿表面有黑色、褐色斑块或出现龋洞,患者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充填术,由医生去除已被细菌腐蚀的牙体组织,用充填材料来恢复缺损的牙体组织。
牙周疾病
中老年人群中,牙周疾病的患病率在龋病之上。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牙周疾病,尤其是牙周炎更成为突出的口腔保健问题。牙周疾病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牙龈病,二是牙周炎。
1、牙龈病
牙龈病是指一组发生于牙龈组织的病变,包括牙龈组织的炎症及全身疾病在牙龈处的肿大表现。老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较差、全身系统性疾病较多,加之服用的一些药物也可引起牙龈增生,如使用各种抗生素破坏了口腔内菌群的平衡等,这些都是危害老年人牙龈健康的因素。
2、牙周炎
老年人一旦患有牙周炎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口臭,会诱发牙髓炎症和牙根尖周疾病,并会引起剧烈疼痛且不敢咀嚼食物。老年人的牙周炎多为慢性复合性牙周炎,会出现深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咬合创伤、食物嵌塞等情况。如果牙周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牙齿丧失,就会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从而影响消化功能。牙周炎症因子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
牙齿缺失
牙齿缺失是老年人常见和多发的口腔问题。牙齿缺失的主要病因是牙周疾病和龋病,当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牙会自行脱落或被强行拔除从而造成牙齿缺失;老年人因牙周组织出现生理退行性改变,也可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甚至发生牙槽骨吸收形成牙齿松动脱落;此外,一些全身疾患、外伤、不良修复体也可引起牙齿缺失。
当缺失牙数占全部牙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时就会影响人们口腔的正常功能,尤其是咀嚼功能,进而会影响到人们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有些老年人长期全口牙列缺失,咀嚼功能严重下降,只能囫囵吞枣地吃些软性食物,加之由于口腔失去牙列支持,致使吞咽食物时,难以做到有力闭合,使吞咽过程受到影响,时间长了易造成全身营养缺乏。一旦某颗牙齿缺失后,两旁的牙齿会向中间缺隙倾斜,与之相对的牙会伸长,给将来镶牙带来困难。全口牙缺失后,颌间距离变短,口角缺乏丰满度,人会显得更苍老。长期牙列缺失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建议老年人,牙齿缺失了一定要及时修复。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预防牙齿缺失,应做到以下三点: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老年患者应及时清除牙面所堆积的菌斑,应做到每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应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确保清除牙面堆积的大部分细菌;使用牙线、牙间隙刷以清除牙齿邻面、牙齿之间的细菌和食物残渣,预防龋病、牙周病的发生,这样就可大大避免或降低因龋病、牙周病引起的牙齿缺失问题。
2、做好义齿清洁
老年患者应每天对可摘义齿(活动假牙)进行清洁。因为,老年人在每次用餐后,可摘义齿与口腔黏膜和牙齿间会积存食物残渣,如果长时间不清理,会导致黏膜病及余留牙齿发生龋病及牙周病。为了预防龋齿和牙周病,老年患者需要在餐后摘下可摘义齿并对其进行清洁;晚上睡前应使用义齿专用清洁片、粉、液对义齿上附着的细菌进行有效清除,义齿清洗干净后应将其置于清水中待第二天早晨再戴上;义齿使用过久后常有不适感,甚至会引起口腔组织红肿、疼痛、溃疡,建议有义齿的老年人,应定期去医院检查,及时处理或更换新的义齿,以保持义齿的功能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
3、健康饮食
老年人在及时镶义齿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保健,应进食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多进食一些容易咀嚼、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肉汤、乳类制品、鸡蛋、鱼和水果等;在准备膳食时可适当加些辅料,以提高食欲;同时有意识地增加咀嚼的次数,以提高老年人口腔支持组织的健康耐力;可适量吃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牙齿和口腔的抗病能力,增强身体免疫力。
王胜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