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工信厅驻双井村2017.08—2018.08第一书记隋鲁
双井村村貌
双井村产业道路前后对比 本报记者 李勇 周生来 路畅了,灯亮了,人心也跟着亮了。现如今,走进双井村,没有了往日农村道路的枯枝落叶、垃圾乱堆乱放。曾经灰头土脸的房屋,杂草丛生的路旁全都有了大变样。整个村落面貌一新,道路两旁干净整洁,白墙黛瓦,丹桂飘香,房屋错落有致。谈起双井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村风”改变“民风”
在城固县老庄镇双井村刘治元家的小院,记者看到,院里、屋内家庭用具摆放整齐,门前花园鲜花摇曳生姿,院内盆栽生机勃勃,置身其中竟丝毫察觉不出眼前的景象在多年前,因为脏乱差而被村民所诟病。
“以前我们吃水,是人工用石头砌起来的井,里面有青蛙、小虫子,很不卫生。去年以来,陕西省工信厅为该村修了两座水塔,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这政策好,关心农民的身体健康。”今年70岁高龄的刘治元老人,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现在村上的路都好,到田间的路各村各队都垫了,以前都是泥路,坡里、地里产的东西,只能套上牛,往回拉,人是拉不回来的。”刘治元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主路和去田地的小路,都成了水泥路,以前只要一下雨,摘的东西就卖不出去,而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开着三轮车去地里摘橘子,摘上的东西当天就能拿出去卖。
村容村貌的大变样,也带动着文明风尚渐入人心。“以前庄稼一收完就没啥事,就这一逛那一逛,不像现在,只要想干活,有力气干,都能挣到钱,村里的产业园一天最低也有六七十元。”刘治元说,现在农民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
“以前人的思想觉悟低,接受教育的少,那时候都为生活问题,个人利益问题,斤斤计较,吵吵闹闹。现在生活水平一好,村容村貌一变,这些事情都看不见了。”刘治元说,现在政策好,人心也就慢慢变好了,社会进了一大步,人的意识思想也都进了一大步。
改善“硬件”环境增强村民“获得感” 村庄的蜕变让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昔日的双井村,位于城固县北部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因产业发展滞后致贫的平川贫困村。自2012年陕西省工信厅帮扶双井村开始,除了引进各项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脱贫外,改善村容村貌,也成为他们帮扶工作的头等大事,如何让村庄停滞的血液真正流动起来,是历史遗留的难题。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近年来,为改善双井村人居环境,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切、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陕西省工信厅先后下派3任第一书记,深入田间地头,走遍大街小巷。这些外来的“村民”,谈起村里的情况,像原住民一样,他们清楚每家每户的家庭状况。
“村容村貌的改善,是增强村民‘共同获得感’的一项有效举措,同时‘硬件’环境不断改善,能够产生一定的‘倒逼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群众搞好房前屋内卫生整洁的主动性,提高群众共同维护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因此,我们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关键环节、重点部位,推进改善村容村貌。”陕西省工信厅驻双井村第一书记隋鲁(2017.08—2018.08)表示,陕西省工信厅结合双井村村容村貌村情的实际,积极与村两委一道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据了解,为早日改变村貌容颜,近年来,陕西省工信厅在改善村上主要道路、沟渠方面给予了该村资助,协同村“两委”积极争取并加快实施“整村推进”、“国开行贷款”等建设项目,对村上主要道路和入户路进行硬化,联系施工企业铺建“绿色通道”,帮助群众解决生产路泥泞困难,对村上的旱厕进行水厕改造,解决群众如厕难题。在安全饮水、用电方面,帮扶双井村新修水塔两座,彻底解决了双井村1至4组10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协调省内、西安的相关企业,对全村600多户“入户电”老化电路进行更换改造。在村上美容美化上,协同村两委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种植风景树8000余棵,安装路灯150余盏,太阳能LED景观灯62盏,对村上主要道路两边的院墙,进行美化。协调联系省戏曲研究院三位梅花奖获得者及几位国家一级演员,在双井村文化广场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演出”活动,为老庄镇1500多父老乡亲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按照“节奏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的帮扶要求,陕西省工信厅用对群众的真情实感,以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贫困村群众的信赖。自2012年帮扶双井村以来,陕西省工信厅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引,坚决执行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把贫困户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用心用情扶贫,以昂扬的姿态、必胜的信心、严明的纪律、良好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脱贫攻坚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