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联村联建联民心 促融促产促脱贫
  本报记者 柴迎
  “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简直不敢比,真的很感谢各级干部对我的关怀。现在,我再也不怕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了。”丹阳村贫困户张亚利感慨道,联村党委成立前,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住进和城里一样的单元楼。
  告别土坯漏雨房 入住社区单元楼
  丈夫离世,张亚利一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家里有2亩地,但这微薄的收入又如何养得起三口之家,因为要照看孩子,她平常会找些附近的零工做做,生活艰难而心酸,也因此成为帮扶干部的特别关注对象。
  在丹阳联村党委的帮助下,张亚利搬到了丹阳社区的单元楼里。联村党委还联系了爱心企业为她装修、添置家电,平常还会时不时地带些生活用品来看她和孩子们。
  如今,孩子上学花费少,这对张亚利来说,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政府帮她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以得到1200多元的分红,除此之外,她和孩子每月还能领取1080元的低保,平常有什么零工也会通知她去做,一天可以拿到七十块钱。
  听从建议办民宿 收入有了家团圆
  宋巧萍的民宿办的风风火火,一家人忙里忙外,生活幸福又美满。
  宋巧萍的家里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一双儿女,之前家里条件不好,为了多赚些钱,丈夫马飞去外面打工,一年回不来几次,宋巧萍则在家里种地、照看老人和孩子。“现在就不一样了,娃他爸不用再出去了,回到家里和我一起办民宿,一起照顾老人和小孩,一家人团团圆圆,我很高兴。”宋巧萍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在帮扶干部的建议和支持下,宋巧萍将原先的牛棚改造成了仿古式的客房,她和丈夫还参加了县上为贫困户举办的餐饮技能培训,民宿就此开办起来,生活越过越好。
  不用为柴米油盐所累,不用为孩子学费所恼,不用为老人看病所忧,对宋巧萍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借旅游开农家乐 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到雷保友家,记者的目光便被吸引住了,房屋的装修和院子内外的布置可以说是美丽农家的典范。屋外青灰色的砖墙,木制的窗户,大红灯笼高高挂,屋里字画贴于土墙上,显得更为古朴。
  “雷家小厨”农家乐于去年10月正式营业,以前养猪的院子经过一番改造,成了就餐区。“家里靠近路边,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环境,干部们建议我把养的猪卖掉,说是搞农家乐,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如今,农家乐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待二、三十人。
  “我这一辈子,都被贫穷困在这里,我是年盼月盼日日盼,终于有了盼头,联村党委成立起来,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对我们这些贫困户更是‘手把手’帮扶,扶贫工作做得好啊。”77岁的雷保友向记者说,自己年龄大了,看着现在家里的发展,也不用担心小辈们再受苦,他相信,自己的农家乐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张亚利、宋巧萍、雷保友只是众多脱贫户中的个例,和他们一样的脱贫户还有很多,这都是联村党委推进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果。2017年9月27日,周至县丹阳联村党委正式成立,下联张龙、丹阳、鸭沟岭、民主、中军岭、北西沟和农林村七个村,贫困人口177户514人,按照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脱真贫、真脱贫的原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