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刊
标题导航
百年《三滴血》
因循及变构
海岛上的童年时光
西安经开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房产处置公告
遗失声明
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循及变构
——荒原子诗集《时光书》阅读短札
王可田
荒原子的散文诗写得大气浑厚,有力道,但他的诗歌却呈现另外一种特征——语言简隽、清新,质地轻盈。这让我感觉他是一个丰富的人,有着多面、立体的个性,为不同的文体实践赋予了相异的精神气质。他这样做,是在平均抑或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多面性?我不得而知,但丰富总是好的。借由诗歌呈现的生命和世界的丰富性,会让人沉迷,以至流连忘返。
因为,那是一个广博而有深度的空间。
《时光书》这本诗集,以“时光”为呈述的主要对象,其中诗作出现频率最高的,也就是“时光”(光阴、岁月、日子)一词了。其中原委,诗人这样表白:“心事迷茫,我对自己的描述/仅仅是时光的暗,经络毕现的/中年,过于惶恐”。可见,诗人了悟于对自我的认知,对中年之境的体察,因而对时间流逝的本性产生了惶恐心理。说到底,这是对生命之谜有了自己的觉悟。
荒原子的语言干净、简约,无论叙述还是抒情,都相当节制,留下思考、回味和审美的空间。他擅用短句子,断句和换行频繁,形成短促的语言节奏,细碎化、片段化的视觉印象。他诗歌的意象,基本上被自然和乡土的意象所覆盖,这与他的乡村生活经历分不开,也可能与他对诗歌的理解以及某种审美上的偏好有关。自然和乡土意象最容易生成诗意,也最贴心。可以说,是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在大众心理上形成了深厚的审美积淀。
就这样,与自然和乡村生活有关的动植物意象,以及物候现象,成为荒原子编织诗歌锦缎的材料库。
荒原子的诗,看似(部分也属于)现代乡土诗歌的泛化书写,但通过细心地阅读,你会发现,更多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心境的显影、思绪的蔓延。而且,是温柔的、婉丽的、悄声细语式的。也就是说,荒原子利用自然或乡土的意象所进行的,仍然是一种自我生命的表达。他的诗并不具有“及物性”,也即他不以展示物象、事理的真实状态为旨归。他是走心的,在散淡而节制的述说中,让特有的心境、心思和心理状态呈现出来,或渗透在字里行间。
这种散发着浓郁诗意和美感的诗作,令人赏心悦目,在不经意间也会有特别的发现。荒原子多次写到中年,体认生命,比如在《我常常对着镜子说话》一诗中,他说:“对中年的认同/理由越来越充分,时间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凿子,我所经历的/一切,像一片镂空的树叶”。“镂空的树叶”,显然是一个鲜明的意象,它所承载的生命的残缺和痛感,令人怦然心动。因此,对着镜子说话的时候,一根新添的白发无疑会激起诗人心灵的“震颤”。
荒原子的诗总体上是优美的,即就是生活中的痛感体验,也会被优美的意象和浓郁的情感氛围所冲淡。如果在中国社会和文学审美的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观照荒原子的写作,我们可能就觉出美中的不足了。也就是说,他诗歌技法的圆熟和意境的优美,既可认为是他化解经验材料、诗化生活的能力体现,也可认为是他在“熟常诗意”的层面运作,忽略了“异质元素”的融会。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在葆有诗意的同时,陌生感和独特性有所欠缺。
这么说,或许有些强人所难。要写作者打破现有的语言定势和思维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认可。
《时光书》中的作品分为四个小辑,写作于不同时期。第一小辑,有诗人的早期作品,稍显不同。但整体来看,这些诗在语言习惯、言说方式以及意象的选择和营构方面,相似度颇高。这很可能是作者在语言和审美上的惯性使然。对于写作,因循熟常的诗意,也就意味着拒绝冒进,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其中,也许不乏稳妥性,但令人惊异的陌生感、“新的震颤”以及诗歌领地的拓展,也很难发生。
眼下很多写作者,受诗歌网络化的影响颇深,作品构思精巧,技法娴熟,质地圆润、光滑,但离诗歌的独特性和陌生化已经越来越远。因此,我希望看到荒原子精心提炼的诗意,能够有效规避因循和熟常,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鲜明特质。若能实现某种程度的变构,甚至反常,那将令人欣喜。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