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村镇辖25个村(居),180个村民小组,11113户,4.4万人,贫困村14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地域优势,结合群众实际,在帮扶单位的协助下,积极探索创新,精准布局,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开“富路”。
景村镇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积极探索实施“党支部+‘三变’改革+X+贫困户”党建扶贫模式,确保实现每个村都有2—3个特色鲜明的脱贫产业、2—3个运行正常的经济组织、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精心部署,夯实责任。去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后,镇党委立即进行专题研究,逐村制定出包扶措施,抽调8名科级领导,96名脱产干部组成8个包扶工作队,实行一个贫困村,一名科级领导,一支包扶队伍,不脱贫不脱钩不撤离。逐村签订目标责任书、村上立下军令状,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
明确责任、精准识别。景村镇及时召开全镇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成立25支驻村工作队,对全镇所有在册农户入户进行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宣传,调查农户家庭真实情况,召开村组群众会、对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需要新增贫困户进行群众民主评议、公示,由镇审核公示、报县审定公告确认,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306户7591人,其中剔除444户1484人,新增177户608人,返贫8户29人,民生兜底369户653人;在册贫困户1779户5697人,其中一般贫困1030户3778人,低保贫困户532户1696人,五保贫困户217户223人。
明确任务,及早谋划。镇上抽调120人,对8个预脱贫村贫困户的家庭人口、家庭收入、产业状况、致贫原因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逐户制定包扶措施、逐村制定脱贫计划,全镇8个预脱贫村全部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贫困户重新核实后,对新增、返贫贫困户,及时确定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计划,为脱贫退出提前打好基础。2017年预脱贫809户2888人,预退出贫困村8个,其中示范型2个(八一村和建兴村),标准型6个(兑山村、常湾村、光明村、王涧村、高河村、丰中村)。
培育产业,增加收入。镇上还在现有正常运作22个合作社中,深入开展“双建双带双提升”活动,创新“‘三变’改革+特色农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把精选优势产业作为“三变”改革的重中之重,在307省道沿线大力发展烤烟、油菜、辣椒、中药材、金银花、黑花生、红仁核桃、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并通过村企联建、村协联建、村村联建等方式,发挥联建党组织在带农致富、为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广八一、丰中“三变”改革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明确股权分配机制,辐射带动全镇5个“三变”改革示范点全面提升,将全镇2306户贫困户全部装进产业合作社,实现每个村形成2—3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增收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景村镇御史村贫困户齐秋凤,丈夫患半身不遂多年,家庭收入毫无着落。宏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主动上门,免费为她提供50斤黑花生种子,鼓励她种植金银花,套种黑花生,同时还吸纳齐秋凤到合作社务工。目前,齐秋凤种植金银花3亩,加上务工,年稳定收入2万元以上。该村贫困户冯军良、温文举等人也都以“入股分红、入社务工”的模式加入该合作社,均实现了稳定脱贫。
宏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郭夏峰说,党支部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上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少。“我们合作社的每名党员都会带动4到5户贫困户,为他们免费提供金银花、黑花生等苗木和技术指导。这种做法一方面提升了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施展能力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在脱贫攻坚中,洛南县景村镇实施了“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党建带扶贫、党员带群众”,提升了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