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通信
第04版:三农
第05版:延安之窗
第06版:法制
第07版:财经
第08版:专刊
标题导航
“四型”党建别样红
“以前怕来,现在怕走”
蔬菜大棚成了子长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黄龙县开展核桃树春季管理培训活动
让青春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闪光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蔬菜大棚成了子长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杨补柱正在查看西葫芦生长情况
子长棚栽业发展一角
本报记者 张宏科 通讯员 王东东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近日,记者来到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座温室大棚依坡而建,向阳背风,鳞次栉比。走进种植户李建峰的棚内,一股股芳香味扑鼻而来,只见一簇簇嫩绿下,一颗颗红彤彤的西红柿如一个个红灯笼喜气洋洋地挂在上面,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来沟村村民李建峰是一位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大棚种植户。当天,他正在和妻子将成熟的西红柿摘下来准备装车拉到城里去卖。“我现在有3个棚,种的全都是西红柿,除去棚膜、种子、农家肥、化肥等成本后,一年的纯收入就有7万多。”李建峰高兴地说,“今年农闲时要带妻子出去旅游一趟,好好放松一下。”
刘来沟村是一个距子长县城百余公里的小山村,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和种点薄地,就是靠国家给的每年的退耕还林补偿款维持生计,难以脱贫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村民。后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大棚蔬菜唱主角,专业合作社经营,主抓“一村一品”蔬菜种植,大棚蔬菜逐渐成为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共发展西红柿、豆角、西葫芦等大棚300个,种植面积达360多亩,每年仅靠大棚就增加群众收入550多万元,刘来沟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村”。
与刘来沟村不同的是,杨家园则镇的杨一村却是一个新兴的大棚产业村,当地的农民刚刚尝到了大棚种植带给他们的甜头。从2016年开始,杨家园则镇上就在该村的石太山村民小组规划建成183亩的蔬菜大棚示范园,建设自然棚95座,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0万元以上。目前已建成大棚40座、拱棚5座,全部投入使用。同时,还成立了子长县众康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走合作化经营的道路。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建大棚给咱补钱,种植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技术员也是随叫随到,真是贴心。”58岁的杨一村村民杨补柱感激地说到,“我有1个大棚,种了西葫芦。西葫芦去年腊月就开始卖了,已经收入了9000多元。到露地菜上市之前,再卖个1.5万多元不成问题。再加之家里养些猪和种几亩地,我们老两口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随行的蔬菜开发中心副主任马永军告诉记者:“在推动大棚产业发展上,子长县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建棚积极性。政府对新建日光大棚每米补助400元,拱棚每米补助200元;凡是贫困户,还享受额外扶贫补助,大棚每米补助200元,拱棚每米补助100元,改造大棚每棚补助3000元。同时,蔬菜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积极性。”
据了解,近年来,子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富民战略,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新技术、新品种集成运用,全力打造秀延河川蔬菜产业带。全县发展蔬菜面积达3.2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1.316万亩,实现产值达1.5亿元,大棚成了子长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