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世界最大水陆两栖大飞机AG600首飞成功
强度所为“重器”诞生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凌旎
  12月24日,世界在研最大灭火/水上救援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下称强度所)在AG600飞机研制体系中承担了强度试验规划、关键技术研究、结构疲劳设计手册编制、全机结构优化设计、材料部件全机物理试验和全机虚拟试验等重要工作,对于支撑型号研制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之一的AG600对国家、对航空工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强度试验是飞机首飞前必须完成的重要试验项目,强度所于2016年3月成立了AG600强度试验领导小组及6个相关团队,为型号试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强的行政指挥、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充分的资源保障。 
  既能游又会飞 适航验证挑战巨大
  AG600兼有水上飞机和陆上飞机的特点,复杂的载荷和独特的结构,对适航验证试验带来更高的试验要求,也对强度所科研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承担任务的四年间,强度所为AG600提供了集顶层规划、预先研究、优化设计、物理试验、虚拟实验一体的技术支撑,优质完成了AG600涉及材料原件、结构部件和全机等三个层面的物理试验任务,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性能表征、起落架、座椅、鸟撞、全机静力、全机地面振动等项目。
  同时,针对水陆两栖飞机材料使用、结构特征、服役实用等特点,并按照适航规章要求,强度所给出了载荷/环境谱编制方法、疲劳设计与分析方法,满足适航规章要求的积木式试验验证方法等。强度所以经过试验数据验证的AG600飞机仿真分析模型为基础,构建全机结构优化模型,选取设计区2000个,在5种典型工况下,分别以材料许用值和结构稳定性为约束进行了减重优化。
  此外,强度所完成了民机科研“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结构强度适航验证试验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开展了静力/疲劳适航符合性要求和试验规划、水动载荷分布确定及模拟分析、梁式结构侧向屈曲分析方法等研究工作,为飞机的研制提供了结构强度验证手段和设计工具,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推进了AG600飞机的研制工作。 
  虚实试验双线并行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飞机研制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为此,强度所搭建了以仿真模型库和试验数据库为支撑的物理试验和虚拟试验双线并行的、全新的技术体系,形成了积木式建模、渐进式破坏、壁板后屈曲、结构损伤分析、虚拟试验显示等许多虚拟试验关键技术,有效的辅助了物理试验。
  强度所AG600虚拟试验团队自2016年8月接到任务以来,先后突破了大规模精细模型构建、虚拟试验模型快速评估、多级模型强度评估等关键技术,建立了AG600的虚拟试验模型,并结合预试数据对虚拟试验模型进行评估和修正,在正式试验前准确预估AG600在试验中的状态。同时在AG600飞机虚拟试验实施过程中,对多级虚拟试验模型、试验数据及一致性评估结果等按规程进行有效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AG600虚拟试验数据库,这些都为虚拟试验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心协力 誓保首飞
  AG600全机静力试验进度紧、风险高,试验团队领导及参试人员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试验任务协调初期、试验设计过程、试验实施过程中,参试人员加班加点,“人歇车不歇”,力保试验按计划进行。
  强度所所长王彬文以身作则,每到关键试验节点,无论日夜,始终坚守试验一线,与团队一起戮力攻坚;试验现场联合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强宝平凭着对大飞机的热爱和托付之情,驻守阎良一线、靠前指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试验期间,强度所AG600研制团队坚守在一线,协同作战,共同为试验的圆满完成贡献了力量。2017年4月26日上午,强度所顺利完成了AG600发动机支架及其连接工况5静力试验,这标志着AG600全机静力试验陆上首飞前试验阶段15个项目53个试验工况全部完成,航空人再一次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为国争光用的承诺。
  “首飞必有我,有我保首飞”。梦想的苍穹呼唤人们永不懈怠,顽强拼搏。作为航空人的一份子,强度所未来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优质高效的完成好每一项科研试验任务,扎实推进AG600后续研制工作,为其再立新功。 
  
  航空业要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这是一架飞机,可以在水上凌波微步;这是一艘船舶,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24日,全球在研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标志着继大型运输机运-20、大型民航客机C919成功飞天后,我国大飞机家族“三剑客”终于聚首祖国蓝天,表明以“航空报国”为己任的中国航空工业,完全有能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飞行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出行方式,航空旅游、物流、救援等产业需求潜力巨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民航市场和新兴的旅游大国,中国民用航空增势强劲,而相对于需求侧的显著增长,航空制造业亟待乘势赶上,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皇冠”,要当仁不让,坚持独立自主和吸收引进并举,勇于创新,将“大飞机中国造”进行到底。
  立足大地海疆,胸怀万里蓝天。航空工业要与航天工业一起,按照党中央要求,发扬“航空报国”和“两弹一星”精神,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继续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钱春弦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