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刊
标题导航
渐行渐远的村庄
图片新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渐行渐远的村庄
我的父母是决意要守护着这个村庄一直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寸步也不愿意离开了!
我的家乡如同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杏树被秋霜浸染得鲜红锃亮的一片叶子飘落在深山大沟中。说是个村庄,其实小得可怜,十几户人家散散落落在静怡空旷的山野中。家家户户的房窑或依山而建在崖畔,半山腰间,或近水就地而居。据父亲说,老家这个地方是太爷在民国年间为了躲避战乱,携妻带子逃荒要饭来到这个穷山沟的,一住就是几代人。我的祖祖辈辈们生息繁衍在这片艰辛苦难而又多情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守望在这片期盼会长出梦想的地方,春夏秋冬,春种秋收,周而复始。他们播种下满满的希望,收获着微薄的收成和简单的快乐。
我的故乡并不美
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
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
依恋在小村周围
一片贫瘠的土地上
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住了一年又一年
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故乡就是我们的根,无论你长多大,走多远,你都会对故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深的眷恋。80年代末,《我热恋的故乡》这首歌曲以朴素的语言,高昂的旋律,加上范琳琳的激情演唱,一时红遍大西北,广为传唱。她唱出了真实的故乡,让我们思索,让我们直面真实的生活,激发起我们对生活真挚的向往和对故乡深沉的爱恋。
老家深藏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在半山腰依山而掏挖出的土窑洞,用黄土捶打成的土围墙,院子角落的石碾、石磨、房前屋后的牛圈、驴棚、羊圈、鸡舍、硷畔老槐树底下的柴草垛、坡洼底下父亲和我赶着羊群、牛驴每天经过的羊肠小道,傍晚时分每家每户从垴畔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村庄上空升腾,鸡鸣犬吠伴着树上的鸟鸣,村庄的坡坡洼洼、山峁梁盖上长满的各种庄稼和果树、梨树、桃树……几条小溪清澈透底,长流不息绕着村庄流淌,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连着外面的世界。那时,农村的邻里相望,鸡犬相闻,农民的勤劳憨厚、朴实真诚,善良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这就是我的祖祖辈辈们守望梦想的地方,是我淳朴的老家,是我儿时记忆中的村庄。今年农历七月初八是父亲的七十五岁生日。这一天,我依旧和往年一样,相约搬进城里居住的哥嫂、姐姐回到老家为父亲祝寿。父母佝偻着身子早已站在硷畔上“迎候”我们的回来,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浮现出了儿时的那一幕幕场景。每天傍晚,母亲站在硷畔上亮开嗓子喊着我的乳名,呼唤在山上劳作的大人们回家吃饭的亲切的呼叫声;无论我上学时候还是工作娶妻生子后,每一次父母送我到硷畔上的千叮咛万嘱咐……父亲今年七十五岁,母亲七十七岁了,他们已经成为家乡最年老的长者。不管村里人怎样地去追逐“现代”生活向往外面的世界,纷纷搬进城里住,但父母却一步也不愿离开这个村庄,守护着这个村庄和这片亲热的土地。我知道,这是父母对这片土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不禁使我想起了我去西藏时见到的那磕长头的宗教信徒,想起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哪两句温情而充满信念的诗句,“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度”。这才使我明白了,其实父母就像这些宗教信徒一样,他们对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和土地已经有了一种更深沉的爱恋和情意,这爱如山高,这情难以断。我明白了,父母已经把这里当做“神山”一样去敬仰了,这种信仰让人敬畏!
庄稼是父亲,村庄是母亲,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害怕,村庄、田地处处都有父母的呵护和亲人的守护。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家乡是生我养我的老家,父母不在了,家乡就成了故乡!庆幸的是,我的父母还健在,成为我们当儿女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成为家乡变迁的有力见证。苦日子过完了,父母却老了;好日子才开始了,父母却又准备要走了。苦过累过抚养儿女们长大成人,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从不计较的父母,不知他们还能守护这个村庄走多远?父母的确已经老了,他们从未为生活在这个贫穷的山村、为这样的生活感到忧虑或悲伤、埋怨过,却一直鼓励着我们儿女们不断地前行。我知道,沧桑的岁月已经把父母的青春埋藏在了这片滚烫的黄土地上了,而时光也即将会带走他们的生命,这将使我们如何去面对父母,如何面对父母守护的这个村庄和他们深爱着的这片土地?去年,在父母的几次病重中,我为他们修了墓地,父亲说过,他死后也要看着这个村庄……
美丽的村庄,深情的土地,曾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喧嚣的城市生活和在这个社会大染缸的浸染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找不到老家和亲情的感觉。我听到一大批一大批搬进城里居住的老百姓用手机吆三喝四地召唤“回老家走”声音感到格外的刺耳!我们的家哪儿去了?我们生活过的村庄如今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大批农民依靠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避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项目,搬进县城,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他们生活了多少年的村庄有的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有的已被废弃了,有的已紧锁着大门,长年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村庄里再也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剩下的只是养育了我们的老人!年轻人都纷纷涌进城市,他们已经忘记了生他养他的老家,忘记了生活过的村庄。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打通了所有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道,但再也没有过多的人去怀念过去封闭破旧的村庄了,老家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道梦影,就像飘渺在天空中的彩虹瞬间消逝了。外面的世界离村庄越来越近了,人们的心离村庄却越来越远了,回家也只是借故逢年过节祭扫先人坟墓,陪伴老人也只是节令和父母的生日里才会有的“奢侈”。
我热恋的家乡,我生活过的村庄,那里有我多少儿时梦里梦外的怀想和割舍不掉的情节。如今,老家的山已褪去了儿时黄土覆盖、四季尘土飞扬的旧颜,被一片浓密的绿色所笼罩。但是,整个山村似乎沉寂了,除了山山峁峁上一处处抽油机的轰响外,整个山沟死寂的怕人。搬走的人家和废弃的窑房院落已长满了荒草,庄前屋后的果树、桃树、杏树早已枯死了。一条清澈透底的溪水也干涸了,再也见不到那些熟悉的身影,唯有被废弃的石碾、石磨孤零零地躺在墙角下记述着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再也听不到牛儿羊儿、狗儿猫儿的叫声,听不到儿时母亲站在硷畔上呼儿唤女的亲切的声音……搬出村庄的人们很少再回到这里了,也许他们是早已淡漠了对老家村庄的感情,一心想着外面的世界和现代生活了!
村庄哪里去了?家园哪里去了?我的眼前一片茫然,再也找不到回家的感觉了!渐渐消逝的村庄使我心里隐隐发痛,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酸楚,像是一个迷了路的孩子泪眼汪汪。我知道,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老家的这个小村庄的消逝是迟早的事,只是我的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它就这么早的消逝去,总是很倔强的常常怀恋那在村里建立起来的牢固的邻里关系,到处弥漫着的浓浓的亲情,在村庄里养成的勤劳、淳朴、厚道、善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们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大量涌向城市,从而使大量的良田荒芜,一处处村庄在我们的眼中消逝。我不禁在想,他们大量住进城市,干什么,吃什么?还会不会有人肯留下来去守护村庄?大片大片的良田谁还会来耕种?留在村庄的老人谁来精心的赡养?村庄消逝了,农田荒芜了,这也就意味着祖先们“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的结束,我不知道这是历史的前进还是倒退?
父亲在院子里猫着腰不停地走来走去,叙说着村庄的变迁,不断地叹息着,眼里噙着老泪,一脸无耐和不忍。看着村庄废弃的一处处房窑,在怀恋儿时那虽然艰辛但充满温情的往事中,我的心一阵阵在发酸、在抽搐。村庄在不断地消逝,人口在不断的流失,农耕文明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小时候村庄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酿酒、蒸米馍、女人们人人会剪的一手好剪纸、纳鞋底、做布鞋的手工和传统文化也消逝了。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信仰。有人说过,什么都不信的人是最可怕的。村里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们也没有人愿意去遵守传统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有的是对贪念不足的抱怨,还有欲壑难填的冲动。村庄路口处被庄里人以一万元的廉价卖给采石场的老板,他们肆意开山炸石,使原本植被很好的山体变得满目疮痍,污水横流,小河里的水干涸了,大河里的水也被污染了,儿时那随处可以喝水的河水变得发黑、发臭。通向我们小村庄的另一个村子,走路要长期趟水过河,当我们要修一座桥解决行路难时,他们硬是阻挡的不行。原来,有一条石油管线埋在河底路下面,管线破裂一次,他们可以发一次横财……过去我们总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也穷个刚骨”。可是,如今他们一些人道德滑坡、尔虞我诈、敲诈勒索,一心扑在“钱”上,为了钱会不择手段,只要能搞到钱就是本事,什么伦理道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纲五常、什么法治对他们而言都视若罔闻。许多年轻人娶妻之后,父母掏干了一生的积蓄为他们在县城置办了楼房,他们便纷纷奔向城市,撇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撇下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使父母成了空巢老人,无人照料养老。进城后又没有一技之长,下不了苦,便眼高手低,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下,游手好闲,沾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吃喝攀比,穿着攀比,还怨天忧人,好像自己自生下来就该老人和社会去抚养一辈子。女人也穿着时髦,烫起了卷发……家庭不和,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增多。于是,我总是在不断地痛惜农耕文明的消逝,怀念过去人与交往的真诚和友善,又无力去改变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下滑;总是在感叹地回想,当年那勤劳、淳朴、憨厚、善良的家乡人民都哪里去了,哪朴素的扎着羊角辫的陕北俊俏媳妇哪里去了?
眼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我们不否认社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精神领域失序,文化断裂,道德失范,信仰缺失,价值扭曲,诚信无存等现象问题也十分严重,这就更需要我们重新开始审视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人们思想深处发生的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却变成了无度的贪婪和不择手段,我们要通过怎样的奋斗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呢?我们要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的任务还很重、很重……
在相濡以沫的岁月里,父母牵着手一直走到白头。看着渐行渐远的村庄,望着父母弯曲瘦小的背影,我经常陷入深深的思索和酸楚当中,父母守护这个村庄还能坚持多久?父母走后,我们的家园还在吗?村庄还在吗?亲情还会在吗?当年那勤劳、淳朴、憨厚、善良、热情的家乡人民的形象和品质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本位呢?
守护村庄,记得住乡愁!这是我梦魂萦绕的地方……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