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龙乡千里新画卷
——黄陵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综述
    农发项目区硕果累累

    刘仁寿主任调研灌溉项目
  原野广阔,歌声如潮,有一种喜悦,是汗水和信念酿出的琼浆。沃野希冀,果丰农强,有一种口碑,是责任和担当铸就的丰碑。
  ——题记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摇篮;这里是世界苹果最佳产区;这里是黄陵农发人谱写希望的土地。黄陵,如同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陕西腹地。
  “靶向投入,精准开发,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陵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刘仁寿对农业综合开发作了这样的解读。
  黄陵县总面积2288平方公里,辖5镇1个街道办,105个行政村,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近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苹果产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是陕西省苹果出口基地县之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一大支撑。
  当初的现实,让农发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塬区水资源匮乏,干旱严重影响着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基础投入分散,忽视了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
  ——田间林网生态屏障作用不强。
  ——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果园管理粗放等。
  这一切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县农发办决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组织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勘察、走访、测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制定出科学的开发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黄陵县作为延安市8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之一,从2002年~2015年,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惠农的重要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著带动了农业增资、农民增收。“十二五”以来先后在隆坊镇等地实施了12期土地治理项目和四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完成投资5154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011万元,银行贷款130万元,群众自筹1143万元,累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6.85万亩,每年新建项目直接带动受益农民约2000余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后苹果主导产业亩均增产300公斤,亩均增收1000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400元。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可喜成效,侯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形成果园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其中滴灌面积1200余亩),特别是经过精心培育的800余亩黄陵翡翠梨品质极佳,荣获“中华名果”、“后稷奖”,品种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性显著,具有区域特色和稀缺性,已成为延安市最具特色农产品之一,市场前景广阔。项目区翡翠梨年均收入2000万元。项目区120户农户年均收入48000元,翡翠梨种植成为陕北果业最佳优生区的又一特色品种,目前已带动黄陵县及周边乡镇翡翠梨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带动周边地区500余种植户亩均收入24000元,对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安全化水平及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实施,可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多个。同时,通过项目区的社会化服务,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生产、加工、管理、运输、销售等环节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当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投放一个项目,激活一片产业,每一份投入都要有效益,而且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农综开发,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刘主任说。几年来,黄陵农发人牢牢把握住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始终坚持把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旋律。几度耕耘,硕果累累。如今的项目区,绿满阡陌、管网交错、景色迷人……一条条宽敞的生产路、一园园整齐的苹果树、一座座美观的出水桩,令人赏心悦目。龙乡黄陵,正焕发勃勃生机,绽放美丽画卷,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进发!惠志文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