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太华更新贫困户信息 本报记者 黄改霞 “集体经济不是做不好,关键在于管理方式。”在合作社组建初期,对于工程建设服务队的经营方式,镇村领导犹豫不决。到底是将项目承包出去呢,还是由村上自己经营管理?但松树坝村第一书记罗太华却始终坚持自己主张,由合作社自己做项目。
松树坝村包村干部王倩告诉记者,罗太华自2016年2月任松树坝村第一书记以来,带领村民修路、扶持产业发展、忙“输血”、促“造血”、建设美丽乡村,在罗太华及村干部的努力下,去年松树坝村实现了“双摘帽”,即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
绘制发展蓝图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来松树坝村的第一天,看到村里的健身器材形同虚设,有的甚至已经生锈,觉得太可惜。”罗太华说。驻村后,他才明白,原来村里的条件有限,没有建设健身广场用地。他一边走访察看村里的情况,一边组织村干部多次开会研究,商讨解决办法,最终决定在各组人群集中的空闲地方修建了4个小型健身广场,为群众锻炼身体提供了好去处。
初到松树坝村,罗太华两眼一抹黑,工作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为了摸清村情、户情,他始终坚持每周驻村,周末加班。经常到老党员、退休村支书、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议意见、发展思路。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
为切合各户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扶贫脱贫实施方案,他创造性制作了《松树坝村贫困户基本情况一览表》,录入了全村33户89人的贫困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收入,产业发展等。并与村干部制定出松树坝村《整村推进实施方案》、《贫困户脱贫致富年度计划》,并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在走访完贫困户后,罗太华发现,大部分贫困户还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安全住房是贫困户脱贫的前提”,他决定在松树坝村启动实施土坯房改造工程,去年共为16户贫困村民改造加固了房屋。
高速公路开通以后,位于高速公路出口处的武关驿镇迎来乡村旅游的黄金时代。为了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罗太华与村干部们结合村情村貌,编制了《一河两岸绿茵道》、《世外桃源花果山》2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其中,预计380万元的《世外桃源花果山》共有三期工程,并且果园面积将达到3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罗太华又在谋划《汶川古道珍奇景》项目,目的是铸造景观梧桐树,招来游客金凤凰,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
“输血+造血”齐力精准扶贫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村里人都这样形容松树坝村八旦沟组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题,罗太华向包联单位留坝县发改局争取资金4000元,在组长刘德华的带领下,村民出义务工,修建了全长150余米、宽2.5米的砂石农用车路。去年年底又争取到留坝县交通局村组道路建设项目,目前已打成水泥路。在了解到松树坝村黑滩子组9户村民饮水困难问题时,他再次争取资金4000元,在组长邓树才的带领下,村民出义务工修建了蓄水池、过滤池,更换了输水管道,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
在发展村里基础设施的同时,罗太华忙“输血”促“造血”。去年8月,他参与并指导成立了松树坝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下设9个工作队,月合作社就承接了河堤代建的项目,工期为22天,给村集体增加了2.7万元的收入。为了帮扶贫困户,在务工人员方面,罗太华尽可能多的安排贫困户村民务工,河堤项目建设中,贫困户务工平均达到15天左右,一般村民务工6天左右。
罗太华回忆说,合作社接到的第一个代建项目也是困难重重,在拿到项目后,村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实施,大家就商量着外包出去,从中赚一万元。但他认为,项目承包出去后,工程质量、贫困户务工、承包过程的公平等无法保障。为了维护村民利益,罗太华决定和村委会成员带着村民自己干。没曾想,这一干竟实现了合作社的“开门红”,也为村民树立了信心。
据了解,松树坝村扶贫互助合作社目前共承接大小项目10个。去年,合作社给村民发放工资24万多元,户均增收2000元,松树坝村实现了“双摘帽”。
罗太华说,合作社每年都会拿出项目代建盈利的50%给村民分红。今年以来,截至目前松树坝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已代建项目盈利25万元左右。他将继续与村干部管理好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资金。用合作社的累计资金扶持村民在旅游景区发展休闲农业。同时,将继续完善村里的休闲旅游设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