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通信
第04版:农业
第05版:咸阳之窗
第06版:法制
第07版:财经
第08版:娱乐
标题导航
让“刷眼睛”加密的黑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
使能者驱动智能世界的到来
人工突触问世,计算机模拟人脑不是梦
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达4300亿元
中国移动在北京开通首个千兆示范社区
中科院正研制中国首台量子计算机
工信部整合精简工业和通信业行业标准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刷眼睛”加密的黑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
28岁的时候,王晓鹏就想看看自己在35岁前能不能闯出名堂。
彼时,这位巴斯大学的博士后,作为一名图像专家,正在英国壳牌公司上游研发总部从事地球勘探,当时年薪六七万英镑。一次偶然回国,他看到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卖掉全部家当,回国创业。
7年过去,“把虹膜识别技术带回中国”的梦想早已从商业计划书里照进了现实:王晓鹏创建的北京释码大华科技有限公司现拥有60多项国内外专利,生产的虹膜识别系统已运用于部队、高校、银行以及煤矿等领域,成了国内虹膜识别行业的“领头羊”。他还将专用虹膜摄像头和手机自拍摄像头合二为一,打破了虹膜设备移动化的固有瓶颈。去年,释码大华的技术产品以排名第一的算法方案被印度政府“相中”,应用于12亿公民身份识别工程AADHAAR虹膜身份认证系统,中国技术一时扬名班加罗尔。
谈及现在,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级特聘专家”“北京市海聚人才”等头衔的王晓鹏却觉得“只是开了个好头儿”。他坦言:“公司目前稳步成长,机会很多,但不能没有危机感,发展越快越需要自省意识。”
王晓鹏曾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他将职业目标定为“技术领域的专家”。进入信号与图像处理核心实验室后,仅仅3年,王晓鹏就完成了硕博连读,不满25岁便拿到博士学位。此后,他又接连就职于世界知名半导体公司ARM英国剑桥总部和英国皇家壳牌石油公司。
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晓鹏作为图像处理专家顾问回国负责奥运会高清转播。北京的飞速发展让他感受到中国的巨变,各种优惠政策、创业创新平台都在“刺激”他创业的那根“神经”。
“这是最好的时机!”王晓鹏想到了自己一直未放弃研究的虹膜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本身就是与人相关的技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信息化、互联网、信用体系都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虹膜识别技术作为一项高安全级别的验证手段,一定会有它潜在的市场与核心价值。”
在和合伙人徐鹤菲深谈后,两个人用一个周末就搞定了商业计划书。王晓鹏随即卖掉在英国的所有家当,2009年的平安夜,结束最后一天工作,他启程回国了。
2010年夏天,“释码大华”拿到了某国有银行的第一笔订单。当时,公司团队还不到10个人,为了完成任务,王晓鹏和团队没日没夜地加班,晚上就在办公室里打地铺。一个月后,虹膜识别系统如期安装成功,这让他感觉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
这家主要从事虹膜生物识别算法、软件、产品、虹膜大数据平台的研发及虹膜芯片设计的公司,创立之初的想法是“至少把国外有的也在中国实现”。他们逐渐与国内的公安系统、银行和机场建立了合作。
王晓鹏期望虹膜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土壤上不再陌生。为了这个目标,他和团队先是将虹膜识别设备的体积由“字典”微型化到“绿豆”,价格也不断降低;虹膜采集镜头的识别距离也不断拉长,截至目前,“释码大华”的虹膜采集镜头能够根据用户身高自动进行角度旋转,最远精确虹膜成像距离达15米,只要对准镜头瞟一眼就能完成采集。
王晓鹏更希望的,是这项技术能够从电影里的“黑科技”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从来没把虹膜识别定义成一个‘高大上’的东西,它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一样,迟早要进入社会,服务于个体。”
今年“3·15”晚会的消费预警环节,主持人在现场将照片“P图”“换脸”,竟然轻易就通过了人脸识别系统。这让不少人都被“吓出一身冷汗”。王晓鹏觉得,虹膜识别技术能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识别技术,它利用人眼瞳孔天然自由缩放的生物特性,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体检测。
“中国的人很多,目前确保个人财务通用的是密码、钥匙、卡片,这些实际上都是弱认证体系,轻易就能被模仿。”王晓鹏认为,中国在未来进入诚信社会的过程中,更需要虹膜识别的强身份认证技术,对公民的身份核实提供线上、线下便利有效的方案和服务。
“在一些特殊的单位或部门,加密文件可能需要定期更换密码,现在很普遍的情况是这些密码很复杂,更换又频繁,很多人根本记不住只好抄下来贴在电脑上,很容易被盗或丢失,这层加密几乎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他举例,比如社保骗保的查证和养老保险认领,“在拿出身份证的同时还需要证明‘你是你’,一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不久的将来实际都可以刷刷眼睛足不出户地办妥。”
在王晓鹏看来,未来两三年,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虹膜识别技术,实际上可以运用在金融、教育、公安、社保、医疗、扶贫等很多行业和领域。
在创业的最初阶段,王晓鹏没给自己发一分钱工资。没出产品之前,他也曾用在英国赚来的第一桶金“自掏腰包”维持公司运转。撑过了最初的探索阶段,越来越多的知名投资人和产业投资机构自发找上了门。
打造一项“硬”技术,要面临的质疑自然不少。回国初期,在推广虹膜识别技术时他们还曾被人发问“是否在卖面膜”。2011年,团队的虹膜采集镜头只能捕捉约1米内的人眼数据,王晓鹏彼时设想长达6米的采集范围如今已成了现实,尽管国内专家一度认为这并不可行。
由手握“金饭碗”的技术专家转变成一位从零起步的创业者,王晓鹏觉得自己实现了从一颗“螺丝钉”到找到人生价值的真正转变,“大家以前觉得虹膜识别是‘黑科技’,现在它更像是我们从国外带回来的一颗种子,在团队的培养下有了多样化的基因,长成了不同的产品,在社会中被放大。很多人从‘不知道’变成了‘理解’、‘接受’和‘使用’,到未来也许还会变得‘不可或缺’。”
华信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