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2017陕西两会
第03版:工业
第04版:环保
第05版:旅游
第06版:医疗健康
第07版:评论
第08版:三秦纵横
标题导航
绥德火车站2017年春运正式启动
平安回家“服务小分队”暖人心
第十五届西安国际音乐节落幕
商南以反腐败成效取信于民
商洛供电公司护电宣传效果明显
“三项机制”在陕西彬县落地生效
陕发现2800年前小麦颗粒
新版《陕西省志•文物志》正式发布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发现2800年前小麦颗粒
本报讯(记者 魏建军)
陕西考古人员近日对西安西周镐京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一个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麦碳化颗粒,这是继陕西宝鸡周原先周遗址发现小麦以来,考古人员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区发现了小麦颗粒。
据了解,镐京遗址位于的西安长安区斗门街道办,是西周都城所在地。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
小麦原产于西亚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肃等地的史前遗址中曾经发现过少量碳化遗迹,但在沣镐遗址中发现大量颗粒状小麦还是第一次,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岳连建说,本次发现的灰坑数量较多,形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其中有的形制规整,壁面及地面平整光滑,应为储藏物品的窖穴;有的形制较大,坑边较为整齐的长方形坑,可能为废弃的半地穴式房子。其中,灰坑H270发现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也系丰镐遗址中首次发现,为研究西周的粮食作物品种及农业考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