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本报实习记者 苏文炳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从供需角度入手,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学生:立足市场需求全方面提升自身素质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毕业以后哪个行业需求大、待遇好就去哪。”西北政法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徐冰告诉记者,大学四年期间,除了英语四六级证书以外,他还报考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初级会计师考试,临近毕业,他还参加了航空公司飞行员招飞训练。同时,他还准备着研究生考试和月底的国家公务员考试。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存在严重的招工困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技术工人短缺现,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是15:1,而技能劳动者在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上占19%,高技能人才仅占5%。
    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几个鲜明的特点。从学历来看,研究生和专科生(高职高专)相对容易,最难的是在中间的本科生;从专业来看,工科类专业普遍好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
    严重的人才结构性矛盾下,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而根据专科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生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增强自身技能训练,迎合市场需求是高校毕业生从自身出发破解就业困难的方向。记者走访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学习之外,还不断的参加学习和实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西北大学的牛洁,前不久被报送到中央传媒大学新闻系,虽说有了读研究生的“后路”,但是她还是在本科毕业前进入当地媒体工作,提升自身技能。她认为学校的学习与实际工作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进入媒体实践,就是为了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后能更加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政策:用看得见的手促进就业创业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应用宏观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配合市场经济的调节,促进高校毕业生能更好的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西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某负责人称:目前,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企业新录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按照当地确定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一定比例,对企业给予定额职业培训补贴。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开展岗前培训的,各地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
    除了鼓励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国家宏观政策还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体系完善。据了解,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给予了全方面的政策支持。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式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规定,从财政税收等6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不断推动建立一批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对学生开放。
    学校:面对市场培养人才从源头破解就业难
    “高校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展开我们的高等教育,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专业、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用工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我们根据这个来设置我们的专业。”西北大学教学副院长来向武教授说。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很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能适用于实际岗位的工作。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根源来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与实际市场需求不对称,是结构性矛盾的根源。
    但是学校在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同时又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来向武教授告诉记者:大学设置一个专业需要一个长期总结积累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技术和工种不断出现,可能刚刚建立起的一个专业很快就会失去市场。所以只能尽可能的面向市场需求。此外,大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培养技能的地方,大学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