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刊
标题导航
一口石水缸
立冬
村口
广告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口石水缸
这是一口我常惦记的石水缸。
此缸至今存放在我老家的一间黑木屋里。其凿制何年,恐无人晓。但我大抵明白它始之年代——至少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早吧。因为我母亲的爷爷修建这座我称之为“老家”的院子时,正值大清光绪二年(公元1864年)。而此数据,则是我从我们院后(我母亲家族)的祖墓墓志上读到的。
这是一口乡间少见的巨形石水缸。缸体高大壁底厚实,容量乃普通石缸之三四倍,且由整块巨石凿成。一般的石缸二至四人可搬走,而我家的这口石缸,恐怕十条壮汉也难请动。我佩服前人的智慧和力量。看究竟。当然我关心的,绝不是水的质量。而是为了满足童心的需要,或期临水照影,或盼里面会有只金龟红鲤什么的,甚至突发奇想,如果能有只被水淹得直叫唤的老鼠子,那心里才舒服呢。
只等快成年才觉得,其实此缸已融入了我的血脉和生命。而此时,我却正处于人生的“霉运”阶段:中考落榜兼受阶级斗争扩大化之害,整日除了埋头于黄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剩下的恐怕只有郁郁寡欢了。然而,只要收工跨进家门,一看到厦屋里的水缸、灶台、火塘、案板、桌子板凳、锅碗瓢盆等,一种家的温馨、生命的依靠感,就油然而顶的厦屋里,心头既激动又难过,毕竟它是我30年的家啊!尤其当我的目光转向蹲在后半间厦屋屋角里的那口扑满尘灰、装着瓦砾之类的石水缸时,一股凄凉感便袭上心头。尽管这在我意料中。
但一意外事件,却在我参与拆房时发生了。是日下午四时许,在拆房进入最后阶段准备将立于偏厦中间的大抬梁上的一排木柱架连同抬梁一齐放下来时,在木工师傅的指挥下,在众人的齐心协力和两条大绳的牵引下,当高大的排拄架缓缓倾斜,且即将着地的那一刻,而站在抬梁下协助指挥的我,或因激动,或因担心出意外,所以根本未顾如此一庞然重物,真不知当年我的“祖外爷”们,是如何从我们院前的深沟里弄上去的(因我自小随父母客居外婆的村子,我推测,此缸之取材地定非此沟莫属)。
一想这口大石缸,就仿佛回到了农村老家,走进了建国之初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因为这口水缸,连同置水缸的半间偏厦屋及其紧挨的一大间瓦房,均是我家在这场运动中,所分得的胜利果实。而此“果实”之原主,则是与我们同院居住的亲戚女地主幺外婆。记得当时,当年幼的我第一次走进自己的新家,在不经意间看到蹲在厦屋一角的这口巨型石水缸时,不禁愕然:这哪是水缸,简直就是一口小石塘!看着爬其外壁上的道道竖劲的凿刻痕,抚着那曲成半月形的蟒背般光凉的缸沿,那份喜悦啊,真的无以言表。虽我当时尚不知从此自己则是这房屋的新主人,应该感激共产党,感激新中国。
我之所以不忘这口石水缸,是因为它曾给我的生命留下了太多的美好的记忆。首先它倍受乡亲们的羡慕,让我感到荣光。第二,它有助于我家更好地亲和邻里。确切说,凡本院子,抑或挨我们院子的人户,只要操办大酒宴,则多在我家的大厦屋里做厨炊。人们看重的,不单是我父母的贤良和我家厨屋的宽敞(幺外婆改嫁后,将其所居的另一半间厦屋售于我家),而主要是厨屋内有一口能足供办宴储水的好水缸。而今每当忆及,或去乡下亲戚家赴酒宴,看到那些帮忙挑水的汉子,在厨房里忙碌的厨师,满院子宴席毗接宾朋满坐的喜庆场面,就情不自禁,自然会联想起我老家的那间偏厦屋,及其屋内那口硕大的石水缸,曾经为乡亲们所做的贡献。而最让我值得回味的,或曰不可忘记的则是,它曾为我这个顽皮的孩子增添了不少的童年乐趣。记得小时候,于此大石缸除好奇和知其能盛水之用途外,恐怕再无别的。因我实在不明白“水”于生命的重要。虽然我常去缸前,或踮起脚尖,或伸长脖子,欲从木制的缸盖缝隙里往里瞧,有时甚至背着父母,搭条矮板凳补高度,企图以稚嫩的双手去移动那张庞大的缸盖,向里探生。而胸中的愁苦则迅速消逝。尽管这些器物看上去很土气。当然此情感中更有我父母的爱,妹妹们的亲热,米饭水茶的香甜,乃至从水缸旁的木壁小窗斜射进来的温暖的阳光,以及从火塘里升腾的袅袅炊烟等共同参与熏陶。我深知,家,我的贫寒而温暖的家啊,没有亲情不成,同样如果没有水缸、锅灶之类富有生活实感的东西之在场也不成。金木水火土,乃人类生命之依赖。尤其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
我家的石水缸不仅容量大,而且还具有改善水质的功能。而此认识,则是在我接替了父亲肩上的水扁担(父亲身患腿病)之后的发现。明确说,我老家由于受地利条件所限,不仅水源缺乏,水质亦欠佳。井里的水供不应求不说,而且几乎终年浑浊,但只要挑回家,在缸里待段时间,则自然清亮了。也许,这就是老家人何以家家都要备石水缸的原因之一吧。而另一好处是,即倒入缸里的水,如若放上一天半日,自然就会变得凉冽可口。又特别在暑天,而尤以我家石缸里的水为著。石缸大而性冷,又置于冷土上,怎能没制冷作用。记得每年热天,我总喜欢去当门沟的凉水井挑最优质的凉水回来喝,为了让此凉水保质,我总是仿效父辈的方法,将挑回的冰凉的凉水连桶放进有水的石缸里去保养。养后之水性状稳定,即便次日饮之,亦清凉如初。
而水缸留给我的最难忘的情感,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即中国农村全面推行土地承包到户,农民吃上饱饭真正得到实惠的年月。记得是1984年吧,当时在乡中心校教书的我,因难抑新时代到来的昂奋,和抵御不了山下坝区不断耸起的座座农家新楼的诱惑,加上自家包产田连年丰收,下决心改善住居条件,已成为我和妻的迫切愿望和当务之急。当然我们当时的经济能力还十分薄弱,要推倒大厦屋及其与之相连的一大片一坡水式的瓦屋,而半脱离老宅,且改变朝向建一座自己的新楼房,也非易事。记得,那是放寒假的第一天,当我匆忙往家赶,一进村子,老远就看见我家的厦屋顶上已爬满了帮助拆房的人,等我跑进遍地瓦片、敞壁徒及自身的安危。然而就在此刻,原本支撑大抬梁的三根木柱脚,因过度倾斜而突然向前半间厦屋滑动……在此紧急关头,惊慌的我,一边奋力死撑住极度倾斜的柱架,一边大喊抓紧牵绳,可就在此时,眼看柱排斜上的一端离地只有四、五尺高,一根牵绳突然断掉,接着另一根牵绳亦断掉,随即但听得一声巨响,和见眼前一片尘土飞扬,大家一下惊呆了……但实际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有惊无险,人与木料两无损。因为就在第一根牵绳断掉的刹那间,我迅即松开了双手,且闪身跳进排柱间的空隙,并匐身在石水缸的缸壁下,而倒下的柱排却被大石缸厚实的壁沿给撑顶着。
之后,每当我登上自己亲手修建的那排新楼,在上面扶拦而望,观赏风景,或聆听鸟唱虫鸣的时候,总会想起当年那惊险的一幕。虽然此时的水缸,已被安置进了新厨房(尚保留下来的原先紧挨偏厦的那间老瓦屋)里。
2001年秋,即我母亲去世第二年,我们举家迁入县城。比农村,城里的条件自然好多了,但思念老家,和老家木屋里的那口石水缸,却是常有之事。说真心话,我好希望它能随我走进城市,继续陪伴我滋养我,但转念一想,这不等于痴人说梦,时尚的当今都市能容得了它?可是啊,说来也真奇怪,前不久我去达州女儿家玩,无意间我发现,在那座仙景般幽美的现代化花园小区里,竟然有人用板车从乡下老家搬运进来一口老式石水缸,三四个汉子在底楼一家装修得很别致的住户门口,正在忙着卸货。见其情景,我心里很感动。因为一见到它,一种乡土的亲切感依恋感则油然而生。尽管那口石水缸,远没我老家的那口石缸大。
老家的石水缸,就像长眠于那里黄土下的我的父母,自小就哺育着我成长,我没理由不念想。何况它已和我一道走过了新中国的60年历程。而且,我以为它完全可做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见证!虽然眼下我们彼此天各一方,不能朝夕相处。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