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秋季湿邪可引发冬季咳嗽
专家:季节变化后,适时加衣也可应对湿邪
    

本报记者阎嘉伊

 
    九月近半,已是白露,古语有云:“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来临,夜晚人们会感受到丝丝凉意,清晨人们会发现地面与叶子上的水汽凝结成珠,秋季多湿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备受湿邪困扰。那么湿邪分为哪几类?又各自有哪些表现和危害?面对湿邪,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陕西省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李耀辉。 
    

寒湿、湿热大不同

    据李耀辉副主任医师介绍,秋季的湿邪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湿和内湿。外湿,即外感时令之湿,秋季天气渐凉,雨水增多,雨后雨水湿气蒸腾、弥漫在空中,来自自然界的湿邪就增多了;外湿常会让人感到全身困重、乏力。而内湿,即内蕴水谷之湿,水谷就是指人吃的五谷杂粮,通常,我们所饮所吃的东西经过脾胃消化,就转化为了能量。但秋季天凉,会让很多人的脾胃功能下降,脾胃功能减弱、脾失运化,无法将精微物质运化开,水谷之湿就在人体内聚集,人体内部不通畅,就会形成内湿,就会产生胸闷脘痞纳呆腹泻便溏等症状。
    内湿有寒湿和湿热之分。寒湿的人易感困倦,大便变稀或大便次数增多,胃口也变得不好。湿热的人会常感胸闷脘痞、口粘、大便粘、汗出不畅,症状各不相同。寒湿和湿热取决于患病者的体质,同样一个湿邪,在人体内产生后会朝哪条路上走,关键看人体内阳气的多少,本身阳气不足的,湿邪就偏阴了。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说到秋天遭遇湿邪的危害,李耀辉告诉记者,“古书中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天体内湿气重,造成人的阳气不足,当冬季来临,风寒之邪到来,人挡不住,就会咳嗽。此外,人体内的湿邪具有流动性,会在身体内游走,走到肝胆会造成肝胆湿热,走到关节会致使关节沉重,走到皮肤会出现湿疹、水疱等皮肤病。”湿邪是中医的一大致病因素,可轻可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常会对体内的湿气视而不见,忽略湿邪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对体内湿邪予以足够重视。 
    

注意了,这些生活习惯容易引起湿邪

 
    在李耀辉副主任医师看来,只要能引起人脾胃功能减弱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是导致湿邪产生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哪些习惯可以引起人的脾胃功能减弱呢?一类是脾胃功能本身的障碍,来不及消化。二是有些人的脾胃功能虽然健全,但时常暴饮暴食、脾胃功能来不及运作;或贪凉饮冷、贪吃麻辣,“有的人麻辣烫吃多了,有的人西瓜吃多了,都可造成脾胃功能失调。” 
    

薏米、山药祛湿有讲究

    人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到底出现了湿邪该怎么办呢?
    李耀辉副主任医生告诉记者,外在的时令之湿,天气一转好,湿邪就散了。体内的五谷之湿较难散去,一般来说,会建议湿热的患者用生薏米、生山药、百合、赤小豆熬粥,祛除湿气。建议寒湿患者用炒薏米、炒山药熬稀饭食用。虽然看着祛湿的材料没多大不同,似乎都用到了薏米和山药,但一个是生薏米、生山药,另一个则是炒薏米、炒山药,都有着特别的讲究:生薏米和生山药性甘、淡、凉,适合祛湿热,而炒薏米和炒山药性甘、淡、温,适合祛寒湿。
    “最麻烦的是时令之湿和水谷之湿混淆在一块儿,那这个人的体质就差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到医院用中药调理一下。”李耀辉说道,“对秋季除湿也不应过分紧张,因为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对季节的适应性已经很强了,秋季气温忽然转凉所造成的脾胃功能的不适应,也算正常。”

适时添衣、饮食规律也可应对湿邪

    此外,季节变化后,适时添衣也能应对湿邪。“春捂秋冻”这句话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道理主要体现在阳气越来越旺的条件下,当然主要是对青壮年来说的,大部分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我们不提倡他“春捂秋冻”,天气转凉了就要及时加衣服,因为你本身的阳气已经不足了。
    不知自身阳气足否?一是要跟着感觉走,冷了就加衣;二是要看天气预报,气温下降就要有所准备。要知道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现在的气候变化异常,人啊,你再聪明,也要知道季节有常有变。养生绝对没有捷径,再熟悉的路,也不能闭着眼睛走。闭着眼睛走是不行的,秋季的气候特点常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热,一个是凉,一个是寒。先热后凉再寒,及时的保暖就能除湿。此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作息规律饮食习惯,本身就能除湿。”李耀辉副主任医师讲道。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