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刀所系 梦牵人生
——“三秦工匠”徐立平对航天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本报记者凌旎
    如果说雕刻是一门艺术,那么雕刻火药就是一场极具艺术感的勇敢者游戏。在这场比拼胆识和细心的游戏中,徐立平一直是优胜者。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固体燃料发动机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被陕西省总工会评选为“三秦工匠”。在优秀事迹报告会上,徐立平将自己多年从事火药微整形的工作经历娓娓道来,化作对航天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雕刻火药”的手艺人
    徐立平的岗位是和一把刀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说,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而在发动机制造的上千工序中,固体燃料微整形又是要求最高的要件之一。消除浇筑完成的药面多余部位,确保其工艺尺寸和精度,将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准确射程。
    由于火药整形不可逆,徐立平手上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一刀铲下去,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都可能造成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预定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很有可能偏离轨道乃至爆炸。目前火药整形还无法完全用机械来代替手工铲削,药面平不平和下刀的力道轻重,都需要自己用“手摸”方式来判断,而且必须要练到“一摸就准”的程度,因而人们把这叫“雕刻火药”。
    为避免火花引起爆炸用坏30把刀
    要想“雕刻火药”,必须从磨刀做起。雕刻火药最大的难点除了精度,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摩擦力过大或静电瞬间放电,或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稍有不慎蹭出火花,都有可能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一旦发生事故,根本没有逃生机会。
    徐立平回想刚参加工作时看的点火试验时仍然心有余悸。“小小的一堆废药遇见明火,瞬间火光冲天,腾起的蘑菇云着实看呆了我。”徐立平心想,这只是一堆小小的废药,真正作业时的火药可都是这一小堆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那次徐立平真切地认识到手中的刀艺系着自己的生命。
    在师傅的教导下,徐立平在小试件上反复练习,“刀不能太深、切削要薄、用力要匀”的叮嘱萦绕耳旁,“心要静,不可浮躁、要心无旁鹜”的教诲谨记在心。直到用坏的练习刀超过30把,徐立平的手也终于有了感觉,药面的平整度也越来越高了。当他终于在作业时感受到“唯我”的状态了,才成为一名真正的“整形工”。手工挖药太艰辛要变“磨刀”为“造刀”
    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不影响后续的研制进度,专家组决定,就地挖药。这意味着,整形师要钻进翻个身都很难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挖开填注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
    工作不到三年的徐立平当时只有21岁,毅然决然和师傅们一起加入了挖药突击队。浓烈刺鼻的气味,保持着半跪半躺的姿势,忍受着头晕目眩、恶心难忍,伴着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徐立平和同事们用小铲沙沙沙的一点点、小心翼翼地抠挖着。
    为防止摩擦过度或者碰到哪个地方引发事故,每次最多挖四、五克药,每人每次只能干十分钟。
    就这样,突击队员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挖了两个多月,总共挖出了300多公斤的推进剂,找到了问题部位,发动机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经过这次实际操作,徐立平认识到,“磨刀”还只是基础,要想提高挖药效率,降低事故风险还需要在“磨刀”中探索“造刀”。
    从那时起,徐立平开始针对不同类型的发动机药面,研制相应的刀具。
    第一个半自动化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
    2005年,有一位同事在工作过程中碰到了壳子,一下点燃了发动机。那是一个小发动机,但是这位同事还是去世了。厂里的这次意外事故让徐立平加快了研发刀具的步伐。徐立平说:“我当时就告诉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一定要把‘利器’研发出来,把安全事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偶然间,徐立平看到孩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灵感突现。他立刻带领大家开始设计、加工,反复实验、反复修改。就这样,第一个半自动化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针对这一批产品特点,徐立平和它的团队还配套设计加工了一个称量整形平台,从此称量、整形、校准工作一气呵成,工作效率高了,劳动强度小了,更重要的是操作更加安全可靠了。这个工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据了解,除了“立平刀”,徐立平团队研发的各种整形、挖药刀具已经有二十多种,申请专利9项,有2项获得了国家专利。2014年徐立平团队设计的“手工整形刀具”还获得了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工节能减排创意大赛铜奖。
    在危险中探索的“三秦工匠”这些年,从第一台老式机械整形机的改造,到第一台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进驻班组,徐立平一直在进行机械化应用的摸索,最终实现了数控整形机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而这项技术也成功填补了国内的行业空白。
    徐立平感慨到,“雕刻火药”是一份令人骄傲却也惊心动魄的工作,“我的骨子里已经嵌入了航天人的精神、中国人民的精神,嵌入了责任和使命。”
    徐立平获得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写着:“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他们手中的刀。”而徐立平谦虚地说,作为军工匠人,自己只是大国利器身后无数把工具刀当中的一把,成绩不足为道,危险更不足为道。当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战略核导弹精彩亮相、震撼人心的时候,自己就站在它们身后。
    在报告会上,徐立平深情地说了一句话,让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有人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这么危险的工作吗?”
    徐立平回答:“假如时间倒流到1987年,假如让我重新选择岗位的话,我还会选择给发动机整形。因为,一刀所系,梦牵人生。”

版权所有:西北信息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100004000028
地址:西安市新城·省政府大楼7层15号 电话:029-87292915 电子邮箱:xbxxb@xbxxb.com